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

时间:2021-08-31

  【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

  【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

  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结尾:明年春草重绿时,您到底回不回来呢 这诗句是脱胎自《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唐代的许多作家也常用“春草”象征离别,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也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煜《清平乐》也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都是以茂盛的春草,表示浓浓的离情别恨。另外,初唐的天才诗人王勃,有首属对精工的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但这首诗所表达的理性与智慧,实在超出了他的年纪。试想:离别是多么令人“黯然销魂”之事,他却能跳脱常人送别时的悲酸情态,安慰朋友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学那小儿女的样子,流泪满巾。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离别,又充分显露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落第归隐】“进士及第”是唐代文人的两大愿望之一,(另一为娶五姓女)。但因科举取士数量少,现实中有很多落第的“失路人”(常建〈落第长安〉诗,此类送别诗应时而起。如孟浩然《留别王维》:

  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

  据《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的意味,真挚动人。试想:一个落第的举子又有谁来理睬 只有孤单“空自归”了。“欲寻芳草去”,表明他想归隐;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与王维的`友情深厚,不忍离去。他深切的体会到世态炎凉,真正了解赏识自己的只有王维,知音实在太“稀”少了,虽然平淡的近乎口语,但却言浅意深,余味无穷。

  孟浩然此次落第,李白也有送归之作,即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南三月,繁花似锦,送别就在这迷人的景致中,目送“征帆”在江流天际中一点一点的消失,显示出一片深情。李白另有一首《送友人》,也充满了美丽的画面,情意绵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子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又有萧萧马鸣,写得有声有色,颇为诗情画意。同样是写落第惆怅,孟诗沉重异常;李白此诗举重若轻,这恐怕是二人生命形态的不同吧!

  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说:“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更有人说:“唐代的诗人是真正的游子。”的确,唐代士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仕宦奔忙,但常常是“十上空归来”,而这种落第之人,远游送别时,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么 如何安慰友人 如何哀而不伤 这就要考验诗人的智慧了。

  【同志为友】延陵挂剑,管鲍分金,范式与张邵的情意,生死不渝,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同样地,在唐代文坛上,许多诗人的友谊是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者, 莫过李白,杜甫和高适的交往。他们三人曾一同游历,杜甫对李白很仰慕,赞美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同时也对李白的好任侠,使酒尚气做了规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谁为雄。

  后来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了许多诗为李白鸣不平,如《不见》诗写道: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欲独怜才……

  后来李白生死未卜,杜甫写下了悲痛的《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地疠,逐客无销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另外,高适有一首写给杜甫的诗,《人日寄杜二拾遗》:

  ……身在南蕃无所忆,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他这种对友人处境的深挚关切,恐怕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吧!

  唐代诗人中,元稹与白居易的患难真情,和许多离别相思的怀友之作,也是感人肺腑的。正如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的结尾所说:

  相知岂在多 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不久,白居易也被贬出长安,当时在通州的元稹,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马上写了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以周围景物的阴冷,以烘托他听到好友蒙冤被贬的悲戚,竟至从病中惊悚而起。元稹另外有一首《得乐天书》,写得更为深刻: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度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元稹收到白居易从远方寄来的信,激动得泪流满面。妻子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惊慌,女儿也跟着哭起来,一起问怎么回事 因为平常没看到他如此反常,后来她们猜想到原因了:是远在江州的好友白居易来信吧!他才会如此激动。诗中虽没有题到元白的友谊如何深厚,但透过接信时全家的反应,已胜过正面描绘二人相思情谊的千百倍了。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这种销魂的情感。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 艺概)。唐人的送别诗,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态;而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这大概就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原因吧!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相关文章:

1.唐代送别诗名句

2.唐代送别诗有哪些

3.语文选修课唐代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

4.王维送别诗山中送别

5.唐代古诗

6.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

7.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变化论文

8.唐代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