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塞鸿秋·浔阳即景》

时间:2021-08-31

  《塞鸿秋·浔阳即景》是元代散曲家周德清的作品。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元曲《塞鸿秋·浔阳即景》,一起来看一下吧。

  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译文

  万里奔流的长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绢;对岸几处小点,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颜料,那是淮地的远山。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而近处的高山上,长长的泉流飞下,犹如一道流电。天色渐渐昏黄,暮色中的云层难以分辨,仿佛化作了这满地的露点。一钩新月模仿着扇形,在天上高悬。逼近了,逼近了,成“一”字的横线在空中排开,那是北方飞来的大雁。

  注释

  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写眼前景物。

  练:白绢。

  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种青兰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开始像团扇那样圆了起来。

  塞鸿:边地的鸿雁。

  新月初学扇:言新出的月亮,圆得象团扇似的。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赏析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畔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翻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元曲《塞鸿秋·浔阳即景》】相关文章:

1.元曲《 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及赏析

2.元曲《塞鸿秋·浔阳即景》译文及注释

3.元曲《塞鸿秋·浔阳即景》赏析

4.《塞鸿秋·浔阳即景》赏析

5.塞鸿秋·浔阳即景赏析

6.《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

7.《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原文及翻译

8.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以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