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说信陵君》的原文及解析

时间:2021-08-31

《唐雎说信陵君》的原文及解析

  【作品介绍】

  《唐雎说信陵君》讲的是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此刻,信陵君流露出自以为有功劳的神色。唐雎劝说公子不能采取这样的态度,要忘记自己的功劳。

  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原文】

  唐雎①说②信陵君

  出处:《战国策·魏策》

  信陵君杀晋鄙③,救邯郸,破④秦人,存⑤赵国,赵王自郊迎⑥。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⑦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⑧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⑨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⑩受⑾教⑿。”

  【注释】

  ①唐雎(jū):人名。信陵君:即魏无忌,魏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公子。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兵围邯郸,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兵救赵。可是,由于害怕秦国强大,到了赵国边境邺地,就停止前进,犹豫不决,采取观望态度。他用侯生计,通过魏王宠妃如姬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了赵国。后为上将军,曾联合赵、韩、齐、楚、燕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把秦兵抑制在函谷关,因而威振天下。

  ②说(shuì):劝说。

  ③晋鄙:魏国的将军。邯郸(hándān):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④破:打败。

  ⑤存:使……存在。赵王: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年至前245年在位。

  ⑥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敬重。

  ⑦憎(zēng):恨,厌恶。

  ⑧德:恩德,恩惠。

  ⑨卒(cù)然:作副词,意突然,通‘猝’

  ⑩谨:谨慎,郑重。

  ⑾受:接受。

  ⑿教:教导。

  【白话翻译】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讲解】

  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气则甚宽舒,在简单交代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郊迎的背景之后,重点写唐雎与信陵君的对话。唐雎先对信陵君说:“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这四句话,没头没脑,看似不着边际,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确不明白,难怪他会问:“何谓也?”于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问,为他解释这四句话:“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四句话可分两层,前二句为上层,后二句为下层,上层为宾,下层为主;在下层中,前句为宾,后句为主,宾主相衬,顿挫有致。“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这番话的主旨,于是由泛言“可忘”与“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规劝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现。对唐雎之谏,信陵君欣然接受。这段对话,前半为虚笔,后半才落实,虚笔作铺垫,实写见真意,虚实结合,宽缓从容,不急不懈,飘逸有致。

  【写作背景】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便应运而生。“士”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辩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附录:比较唐雎不辱使命和唐雎说信陵君

  在《唐雎不辱使命》中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在《唐雎说信陵君》中

  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唐雎说信陵君》的原文及解析】相关文章:

1.唐雎说信陵君阅读答案

2.唐雎说信陵君的原文阅读及翻译

3.唐雎说信陵君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4.唐雎说信陵君文言文赏析

5.《唐雎说信陵君》文言文翻译

6.范雎说秦王原文及翻译

7.范雎说秦王原文翻译

8.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