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竹》鉴赏

时间:2021-08-31

《慈姥竹》鉴赏

  原文: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翻译:

  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

  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

  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

  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字词解释;

  慈姥(mǔ)竹:又称“子母竹”。做箫笛较好竹种。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秆圆筒形,每节分多枝,因枝杆森束如母子相依,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

  攒:通“钻”。

  虚声:空谷间的回声。意为秋风吹翠竹,令人过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南朝梁刘孝生《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作龙吟。”

  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蒲(pú)柳:植物名,又名水杨。秋至而落叶。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

  凋:萎谢。言蒲柳质弱,不胜秋风而早凋。

  贞心:坚贞不渝之节操。赏析: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攒石生”尽显充满生机,传达出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精彩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钱钟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同样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同样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字。诗句中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无可言说之美。“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使人似觉有春寒袭来。诗句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用以咏竹,颇有新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写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借蒲柳与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的坚韧顽强,从来不畏惧来自曲折恶劣的环境的折磨,亦是诗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攒石生”的坚韧顽强,言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按照一般人对“”的理解,表现母子之爱,而是从竹的本性着眼,赞颂竹之“贞心”。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作者资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FU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慈姥竹》鉴赏】相关文章:

1.李白慈姥竹古诗赏析

2.鉴赏咏史-诗歌鉴赏

3.《觱篥歌》鉴赏

4.《春雪》鉴赏

5.《绝句》的鉴赏

6.溪居即事鉴赏

7.《月夜》鉴赏

8.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