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第四章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个人选择住处而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行仁的人,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选择。”(或:孔子说:“一个不行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一个不行仁的人,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一个有仁德的人能以仁心待人接物,使他人获得安宁;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利。”)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或:孔子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人,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人,哪些是值得憎恶的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又:孔子说:“一个立志于行仁的人,没有所憎恶的人,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卑微,是每一个人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逃避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人生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会有片刻的时间,脱离人生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过爱好完美人格者,与厌恶不完美人格者。一个人爱好完美的人格,已经达到最好的极限了,厌恶不完美的人格,那么他追求完美人格的办法,是不使偏邪的行为出现在自己身上。有没有人会在某一段时间,致力于培养完美人格的呢?真要这么做,我不曾见过力量不够的。或许真有力量不够的,只是我未曾见过罢了。”
(另译:孔子说:“我还没见好仁的人,憎恶不仁的人。好仁的人,没有比他更好的了;憎恶不仁的人,他保持这个仁,不使那个不仁的人,拿不仁的事情加在他身上。有谁能够一整天用在学仁方面呢?我还没见过力量不够的,这样的人大概是有的,但是我还没有见到过。”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所犯的.过错,各有其本身的性格类别而来。因此,察看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的人生正途何在?”
又:孔子说:“人有过失,各有不同的类别,观察过失的类别,不能一概求全,这个观过的人,才是有仁心的人。”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译文: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真理、正路),就算当晚要死也无妨。”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却以简陋的衣服,与粗糙的食物为可耻,那就不值得与他谈论什么道理了。”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无所排拒,也无所贪慕,完全与道义并肩而行。”莫:慕。适:通“敌”,排斥。
又: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人,不会专门对哪些人亲近,也不会特定对哪些人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完全是从道义的方面来讲的。”適:通“敌”,厚,亲。莫:疏,薄。比:密,从,和。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关心的是产业;君子关心的是规范,小人关心的是利润。”
又:孔子说:“君子选择居住的地方,要看这个地方居住的地方是不是有德行的人,小人选择居住的地方,是看这个地方将来有没有发展的前景;君子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讲究做人之道能否能为他人模仿的典范,一般民众念念不忘的,是哪里有好处就往哪里去。”怀德、怀土:是就环境来讲的。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做人处事全以利益来考量,就会招致很多怨恨。”放:依照。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何难之有?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这个礼又怎么样呢?”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官位,而要担心在这个位置上有没有建树。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要求其为人可知的,拿什么东西让人知道(仁义、道德、礼让,把这些行出去让人知道。)”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呀!我的人生观是由一个中心思想贯穿起来的。”曾子说:“的确如此。”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子:“老师所指的是什么?”曾子说:“老师的人生观,只是忠与恕罢了(此解傅佩荣教授指出不对,孔子的一贯之道应该是“仁”)。”
又译:孔子说:“参啊!我讲的这个道可以用一个理来贯穿。”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就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所说的道,用一个理来贯穿,指的就是忠、恕两个字而已。”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看到的是义,小人看到的是利。”喻:知晓、了解、明白。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么样努力像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样的毛病。”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服侍父母时,发现父母将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地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内心忧愁但是不去抱怨。”几:委婉。谏:劝阻。劳:忧愁。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出远门云游(念书、做官、游历),如果要出远门,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以便随时可以联系。”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在三年里没有改变父亲好的处世原则,可以说是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做女子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担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不轻易说话,而耻于自己的行为赶不上自己所说的话语。”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因为自我约束,而在做人处事上有什么失误,那是很少有的。”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有道的君子说话谨慎、缓慢而行动敏捷。”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德行是不会孤单的,它必定得到人们的亲近与支持。”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服侍君主,若是过于接近,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若是过于亲密,就会渐渐疏远。”
【论语第四章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论语-原文及翻译
2.论语原文及翻译
4.论语的原文及翻译
5.论语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