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和田维吾尔》评课稿
在高**老师教学的《和田的维吾尔》一课中,教师大方的态度,细致的讲解,精美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和田的维吾尔离学生生活遥远,开头出示地图,使学生对维吾尔和和田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学情,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讲解清楚细致,引导得法。教学中,高老师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
三、课件制作精美,图片的出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图片的演示,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走进了和田的维吾尔,感受到了它的美。学生如同进行了一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学生学习策略上的变化和教师教学策略上上的变化。学习策略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收集、整理信息是其中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和田的维吾尔》,对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这一环节颇为欣赏,一评为快。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背景、或作者、或有关事物,在一段时间内曾高频率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上。风靡一时后,风光不再。因为老师们觉得收集资料、交流资料形式化,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不大。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交流资料,从理论上来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那么为什么逐渐淡出语文教学呢?老师们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三点。
(1)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学生搜集的资料往往没什么用,所谓交流,就是念念,念完了事,与教学没什么关系,形式化;
(2)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资料,往往是极少数人滔滔不绝,典型的“高耗时、低效能”,不如老师直接出示;
(3)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少,有的学生没有搜集的条件。
沈老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时,有两个环节很有参考价值。
其一:学生汇报: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
学生汇报完,沈老师问学生:从资料中,你能发现什么维吾尔族的什么特点?有学生说:能歌善舞。沈老师做了肯定评价。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正好有写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的段落,沈老师又联系交流时的资料予以强调。
研究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发现:沈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不是走过场,而是认真地分析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概括资料,同时从资料中提取与教学有联系的信息,使交流资料成为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材料,成为学生丰富视野的工具,成为促进文本学习的动力。
其二:有个学生在汇报时,手上并没有拿文稿,侃侃而谈,完全口语化,但内容丰富、术语准确。很显然,这位学生已经在课前已经把搜集的资料消化过。
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推想沈老师平时可能对学生搜集、交流资料的方式提出过一些要求,要求学生整理资料或思考资料。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像这个学生一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整理资料或思考资料,甚至研究资料,那么,搜集资料就是一个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交流资料就是一个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搜集资料和交流资料无疑就变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了。
搜集资料、交流资料是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作业相比较,更能显现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推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一定要做好指导资料搜集方法的指导,组织好资料交流的过程,落实搜集和交流的结果,使其成为学生拓宽视野,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以作者多元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陆老师除了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还引导学生能通过品味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体会和田维吾尔的精神,教学目标明确,语言训练到位,“语文味”十足。
老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陆老师设计了学生填写“维吾尔印象”环节,让他们在体会维吾尔人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综合提炼,很能考验学生的读后感悟和语言的捕捉能力。填写表格后,让学生借助表格畅谈维吾尔印象,进行语言综合表述的训练,并以此提炼“幸福指数”和幸福根源,自然地凝练了中心——热爱生活。可以说从环节上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
本堂课比较成功的还在于陆老师对本课“字词句”的艺术处理。先是对词语分类认读,了解构词特点,并词句相连,进而完成对***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的初步感知,简洁、高效。
当然课堂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初读课文,老师让学生思考:维吾尔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可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将重点转到了“维吾尔人的特点”,到课的后半段才又让学生整理“维吾尔人印象”,感觉教学环节和内容上有些重复,故而让课堂的尾声变得仓促。同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印象”的综合表述要求有点过高,而且目的性不太明确,很多孩子不知如何讲起。
当然“瑕不掩玉”,这堂成功的课使我很受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六年级语文《和田维吾尔》评课稿】相关文章:
1.语文《马》评课稿
3.语文评课稿
6.语文老师的评课稿
8.语文微课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