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评课稿
《棉花姑娘》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在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潘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努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打破传统教学教师主导的地位,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在情感方面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倪老师努力做到了,课的开始,潘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对学生说:“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叫叫她?”学生很兴奋,在跟“棉花姑娘”打招呼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了“棉花”“姑娘”中后一个音应该是轻声,并且发现“姑娘”中两个字偏旁一样等等。在书写生字“只”“星”时,潘老师也让孩子自己观察发现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书写时就更能把字主动写端正漂亮。总之,教学中,潘老师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重识字教学,形式多样
我们知道,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头戏”。潘老师在这堂课上重视识字教学,并且形式多样。如:看图识字,分别出示棉花图、啄木鸟图、七星瓢虫图、蚜虫图,学习了“棉花”、“啄木鸟”、“斑点”、“蚜虫”,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在学习“盼”时, 先男女生读,再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来记住这个字,在讲“治”时,还让学生了解了“治“这个字的演变过程。还让学生给它们找朋友,丰富了学生的识字量。在熟读生字词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巩固环节,在教学“斑”时,潘老师还让学生去找找哪个字跟“斑”很像,学生很快发现“班”与“斑”同音不同字。这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不仅学生愿意去学,而且能让学生巧妙识字,学生能“趣中学”、“乐中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识字规律。
三、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多读少讲。教材中那些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美文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设了情境。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他们的再造想象能力。潘老师在教学第一段时让学生都来当当棉花姑娘,现在,这些可恶的蚜虫正在咬着你呢!棉花姑娘,你会怎么说呀?学生在融入自己情感的同时大胆地发挥了想象,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语文学习尽头也更足了。
四、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潘老师在教学第六段时,先让学生看图说话:(课件出示长得漂亮的棉花姑娘)后来,棉花姑娘的病好了。你觉得棉花姑娘变得怎么样了?让学生欣赏棉花的美,顺势出示句子: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它咧开嘴笑啦。抓住“碧绿碧绿、 雪白雪白”,让学生读出颜色之美。抓住“咧开嘴笑啦”,读出笑容美。
【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评课稿】相关文章:
1.棉花姑娘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