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xx校长传达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宝琴校长对开学前、后的这一段工作做了安排,使我们在宏观上了解了当前的教育形势,微观上明确了眼前的工作。是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从来没有达到像现在这样的高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像局长说的那样:面对教育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我们不干不行;面对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高期待,我们干不好不行。我们学校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的阶段,学校人文氛围非常好,教师的热情比较高,社会评价也不错。但是,面对社会和家长对教育工作的高期待,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们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还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我们的课堂教学还不够先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人地位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办学条件不要说和发达地区比,就是和我们本地的学校比也存在了差距,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找准我们的优势,以内涵发展赢得先机,打造学校精品文化,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去实践的。为了让大家理念更明确,思路更清晰,下面我和大家来共同思考探讨几个问题:
第一个思考 孩子们来学校干什么?
这是一个看似低级的问题。谁都可以回答出来“学习呗!”无疑,孩子们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这个“学习”的含义应该怎样理解?许多人把“学习”理解为作业、考试、分数、升学,等等,他们认为,孩子们来到学校唯一的目的,在小学就是数学、语文,再加上英语都考100分,在中学就是为了升到好的高中或大学。这样的理解无疑太片面了。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这里的“学习”我们是这样阐述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指向书本学习,又指向他人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既指学习知识,又指习惯养成、品格修炼、能力锻造;既指在校的学习,更是终身的学习。”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和升学。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一个分数线录取到同一所大学、同一专业,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再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有的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则业绩平平。同样的学习经历,同样的专业背景,为什么人变得慢慢不一样起来?
答案是:决定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关键因素不是上了什么大学、学了什么专业,而是其情感、心理等的发展程度。这些才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基础,而这些方面的发展程度决定于一个人重要的中小学成长阶段。可见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责任有多么重大!我们对“学习”的理解不能狭隘、不能偏颇!教育家阿莫什维利曾指出:“孩子们来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孩子们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
因此,校园生活不仅仅有课堂、课本、作业和考试,还要有五彩缤纷的校园活动,所以我们每学期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绝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都是我们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也不能仅仅是分数,而更应该注重孩子们的情感、心理、身体等各个方面,要把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那种以牺牲学生的快乐、幸福来换取高分数的教育注定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这个思考的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要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孩子们的考卷上。教育所要培养的'首先是“人”,是全面发展的、顶天立地的人,然后才是“才”。
第二个思考:当教师意味着什么?
这个思考是从一件具体的事得来的。
我的一个小教大专班毕业的侄女09年在突泉那边当了老师,她素质不错,工作也很用心,课讲的很好,班级带的也不错。可她不明白,有的事自己本来觉得没有任何责任了,可还要遭到学校的批评和家长的埋怨,心里很是不舒服。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她班上的一个学生,上午课间活动的时候摔了一跤,骨头摔裂了缝,可这个孩子没和老师说,中午去代管班吃了饭,睡了觉,也没说。下午来上课,才说胳膊疼,老师一看已经红肿,再三问他,他才说了上午摔倒的事。老师马上联系家长,共同把孩子送到了医院,进行了处理。可事后,家长还是找到学校,质问老师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才通知家长,那么长时间才送孩子去医院?学校虽然没有过多批评老师,但还是要求老师经常去看看这个孩子,而且在班级考核的安全项上扣了分。侄女觉得很委屈,本来是这个孩子自己摔倒的,他事后又没有及时告诉老师!
听了她说的,我说,是,你该做的都做了,但你也有责任,就因为你是这孩子的老师,这孩子是你的学生。如果你是这孩子的邻居或其他什么人,家长会不胜感激你,但你是这孩子的老师就不一样了。做教师的,班级里任何学生的事都是你的事,任何时候你都有责任。就像我做校长一样,不论校园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管是不是校长的行为所致,但只要发生了,校长就要承担所有的责任一样。
这个思考的结论就是:不能仅仅把教师看成一个简单的谋生的职业,当教师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
第三个思考: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
今天做教师,不应单单做一个苦口婆心的教师,也不应单单做一个严师,而要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而这个前提就是了解学生,进而对症下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那么我们就要知道童年该是什么?它是当下的存在,并非成人的预备;儿童是独立的生命,并非微缩的成人。儿童的心理、个性和成人完全不同,它不只是程度的差别,更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别。成人们往往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快速而直接地把儿童引入成人的生活方式当中。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甜美,还会很快腐烂。人类同样也不需要早熟的儿童。童年是人生的启蒙期,价值观、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大都在童年形成。童年的天真,好奇
【校长在新学期教师大会的讲话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