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谈谈有关读书的问题。
关于读书,个人一直以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是非常纯净、非常神圣、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儒雅、博学、心忧天下,“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而洞穿历史,放眼中外,无论文才武将,称得上一流的,大多也是读书人,他们以经天纬地之才,展毕生之志,施报国之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人的傲骨、才具、豪气甚至孩子气芳名远播,永垂不朽,让后辈追慕不已,景仰无穷。
“有人说,商人一代就可以出一个;官僚两代可以出一个;而读书人,起码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想想也是,读书人的气质、涵养,的确需要书香的浸淫和几代人的积淀、熏陶和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有她独特的气味,这是由文字、历史、生命编织而成的,需要懂她的人细细地去揣摩,去体会。久之,便能从书页的深处氤氲出一种气息,她高雅,她芬芳,她清幽,她婀娜,她似有若无……”此或许即苏轼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也确实,北宋黄山谷曰:“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
对于读书,宋代欧阳修曾推崇过“读书三上”法,他认为读书最佳的地方是在“马上、枕上和厕上”。而汉代董遇曾有“读书三余”之说。“三余”,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时之余”。是说读书要选在冬天没农活干、晚上休息和雨天不出门的时候,意即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地阅读。
“三上”“三余”的读书法,相信同学们也试过吧。随着科学的发展,“三上”之法在当下看来,好像都是为打发时光而为。其实,真正的读书人是没有“三上”和“三余”之说的,因为真正的读书人,以读书为终生的事,以书为他们一生最温暖、最挚爱、最缱绻的伴侣;不择天,不择地,不择阴,不择晴,信手拈来,是书就读,所谓“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也。
个人以为,作为读书人,最重要的还不是如何读书,而是通过读书,如何把无趣变有趣,把腐朽化神奇,把平淡化绚烂,把困顿变积极。同学们,你们以为如何呢?
这里,愿借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的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有经验者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最能信任。……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最后,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读”有所得,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