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可谓受益匪浅。刘老师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刘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教育。
在上课之前,学生自觉朗读生字词,然后是演讲比赛,学生点评。课后我了解到刘老师在七年级的第二节课,也就是这班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对学生的综合训练,一开始是讲故事,后来是学生自定主题进行演讲。现在是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都是学生自觉操作,如抽签定先后,学生之间的相互修改讲稿等等。演讲的学生虽然在台上有点紧张,但是演讲得非常好,而且是脱稿演讲;点评的学生说得连贯通顺,也很到位。可见这班学生在刘老师的培养之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上课时,刘老师没有把讲台作为自己表演的舞台,而是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紧扣文本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如他问“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一学生回答“形式优美”,然后他又问“形式优美是不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片刻之后学生就答“是石拱桥的特点”,刘老师又进一步追问“这既然是石拱桥的特点,那为什么又成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呢?”这一追问,学生就会进行深入思考,不仅知道中国石拱桥是石拱桥的杰出代表,也能理解下面所要学习的本文得说明顺序——从一般到特殊。这样步步引导,学生不仅学到了文本知识,更学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及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一问一答的思考、交流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反思自己,以前也进行了课前三分钟演讲,但是进行得很随意,后来为了上课没再进行下去,上课也变得越来越来随意,其实是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评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没能持之以恒地抓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作为语文老师,对着一本语文课本,对着一班学生,我们要教予学生什么?我想不仅仅是学生手头上的课文,更重要的是以课文为载体,教予学生如何学习语文,逐步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学生的一生的财富。感谢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