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这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第十九课课文。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最大的书评课稿,以供参考!
听周小平老师上了一节《最大的“书”》,似乎自己也看了一本有趣的“书”,听到了文中的川川与爸爸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感觉到神奇的大自然真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难怪课文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
《最大的“书”》科学性较强。怎样把科学性较强的课文上得有语文味,这是一大难点。周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课堂上较沉稳、老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以下几点:
一、落实低段教学目标,教出了二年级语文课的特点。
低段的语文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字词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三个比较容易读的词语,再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接着是一组多音字,最后是难读的句段,再到指导难写的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周小平老师分三次教学。第一次重在读准音。第二次周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在川川与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中,川川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一定把问题问清楚,教师指出课文里有一个词是“刨根问底”。这样,学生对“刨根问底”理解就水到渠成。第三次周老师创设了一个语言形式,让学生一一提问,体验“刨根问底”的过程,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意识为主,因此在帮助学生了解“雨痕”、“波痕”的时候,借助了大量的图片,学生一看就能辨析什么是“雨痕”,什么是“波痕”,并利用图片理解了什么是“化石”。
二.立足语文的本体,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聚焦“言语形式”,本课的教学也做到了这一点。在品读“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这句话的时候,老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并提问:“书上的图画岂止是这些化石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口头填空:“有,你看,这儿有 ,有 ,那儿还有 哩!”然后让学生去发现这三句话是怎么连起来的。“有……有……还有……”这三个连接词。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了构句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指导。
三、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源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有一幅插图。周老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利用这份资源,如:在导入课题就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的“书”带有引号,并以此为主线,在理解岩石像书的时候,周老师也是叫小朋友观察岩石的形状,岩石一层一层,就像一页一页的书本,非常直观、形象。这样课文的插图很好的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把岩石书和我们学习的书进行比较,发现岩石书也有文字,即雨痕、波痕、矿石等,岩石书同样也有图画,即树叶、备课、小鱼等的化石,有字有图,怪不得勘探队员叔叔说岩石就是书。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不满足于此。
这节课周老师领着学生一页一页细细翻看着这本厚厚 的“书”,看到了书上的奇妙的字呀、画呀……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真正感受到大自然魅力无穷,学生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朗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