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开始晋江一中语文组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逐步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全面启动课程改革。三年多来,我们本着“积极、稳妥、有序”的策略原则,结合我校语文教学实际,围绕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教育水平这一目标,积极进行有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审慎有序的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探索对策,在反思中寻求发展。在这次高中新课改实验中,我们着重在语文新课标培训、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引领校本教研、课改经验交流等方面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认识到必须要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并把课改精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2、学习交流课改经验: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教研组活动的时间,探讨交流《晋江一中课堂教学法100条》《课堂教学工作方法与常见教学法》的实施办法和心得体会。
3、外出学习开阔课改视野:组织语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高三全体语文老师到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也分别到季元中学、养正中学、泉州城东中学观摩听课。高三语文老师和高一、高二的语文备课组长多次参加了课程改革培训会,高考信息会,聆听专家教导。这些外出听课学习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每次学习观摩都有新收获,都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加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质效。
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十分重视用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用课改理念完善备课组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备课组会议,做到“四定一交流”,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交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以达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探究问题,沟通交流;目标方法,操作共识”的目的。真正使备课组活动成为新课改理念的试验田,成为“新教师经验积累、老教师知识更新”的个人专业化成长的渠道。
2、用课改理念开展师徒结对工作:为打造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群体,我组每位教师在注重自我提高的同时,中、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了多个教学对子,老教师能无私地给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并与年轻教师教学相长探讨课改经验教训。在拜师结对活动中,新教师虚心好学,积极主动,主动请教,主动听课,进步快,工作投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李嘉惠、庄红红等几位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他们不仅上课、备课认真,还非常注重用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自悟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3、用课改理念开展“四课”活动:即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亮相课、汇报课、备课组实验课。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以新课程理念指导集体备课,以新课程理念组织听课,评课、总结。尤其加强同年级、同备课组听课、评课活动。在20xx年春的新课程调研听课活动及教学公开活动中孙碧瑜、黄莉、庄红红等老师积极主动,认真对待,努力贯彻课改新理念,得到专家好评。王宽购老师举行的晋江市校际公开课受到专家和外校老师的好评。王宽购、钟祥彬、石陵华老师积极开展“同题异构”课改活动,课改教研蔚然成风。
4、用课改理念指导听课评课活动:我组教师认真切磋,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友善帮助,友情提醒,课后评课大家都能认真及时,取得很好的教研效果。本学期,我们还在中心听课组进行校本研究的基础上,以听促教,促进教师自觉贯彻课改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生态课堂”的生成。这样全组范围的相互听课,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了锻炼的舞台、搭建了成长的阶梯。
5、以考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改:09年是我省新课程高考第一年,教研组协同备课组召开研究会,研讨、解读、了解课改精髓和高考信息,借鉴他人做法,知已知彼,使复习备考有章可循,扎实有效。在全组老师的献智献策,共同努力下,2009高考语文科取得优异成果。
三、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论文及竞赛成果丰硕。
1、丁海蓉:《在语文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在20xx年7月的《闽南金三角泉州论文汇编》;《让语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血肉》发表在20xx年7月的《中国创新教育导刊》(CN级)。
2、庄丽蓁:论文《掀起你的盖头来》获省二等奖。参加晋江进修学校教学设计获一等奖。
3、钟祥彬:论文《语文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发表于福建师大《语文世界》。
4、石陵华:论文《授之于渔,不如授之于渔场》汇编于《福建教育》出版社汇编本。
5、林秋芸:20xx年8月,论文《四十不惑,惑而求解》发表于《福建教育》,《名著想说爱你不容易》参加闽南金三角泉州论文汇编。
6、詹丹丹:获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二等奖。
7、张秀琴老师获泉州市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
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是语文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结晶。
四、开展语文校本活动,打造一中语文教学亮点。
1、进行切合学生实际的课题研究:参与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
开设“石鼓讲坛之文化经典解读”的'专题讲座,给学生提供了接触并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和氛围,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20xx年秋举行千人诵读《弟子规》大型活动,得到学生和家长好评
2、推行“我与名著同行”读书活动:每周安排阅读课,高一、高二年级发起人手有名著的活动,对文学名著和文化名著进行精到的阅读指导,组织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激发了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协助团委开展的“我与名著同行”主题活动,更是掀起了读名著、爱名著的热潮。
3、开展“阅读护照认证”读书活动:教育部在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推荐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要求初中生每学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高中生在三年中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300万字。为了把教育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组、校团委、图书馆、文学社决定在初、高中各班开展“阅读护照认证”读书活动,共建“书香校园”。
4、举行“名著我读我推荐”活动和“阅读文学经典手抄报”比赛:以一部文学经典为主题,展示交流阅读文学经典成果,学生热情参与,积极展现,收效甚丰。
5、以课题研究引领校本研究:我组参加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个性化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课改。为打造晋江一中语文组品牌,我们举全组之力,群策群力,以提高个性化读写能力为宗旨,加强文学社建设,给学生提供写作园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才能,为我校广大师生搭建施展魅力的舞台。我组主要做了一下工作:联合“萌芽”杂志建立“小作家”基地、举办本土作家晋江行讲座、20xx年春打造学生个人专辑、出版师生优秀作品集、举行作文竞赛。取得成绩:两位学生获得“晋江市文学之星”称号,谢秀英、苏小华等多位学生的作品发表于《晋江经济报》,在“新世纪杯创新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多人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
6、以社团激发文学兴趣:组织演讲社、记者团、文学社、课本剧社等社团,定期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兴趣。2007—20xx年李力雄等同学多次获得晋江市、泉州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一二等奖。在20xx年晋江“祖国颂、政协情”朗诵比赛中我语文组又获丰收,宋杨、张素婷两位老师分获一二等奖,学生郑垄刚、王映婷、洪燕柔分获一二三等奖。
所有的这些努力,都为建设“书香校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反思与困惑
1、教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必然改变教学方式,教师还不太适应,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依然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教法上新瓶装旧酒,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与高考评价方法未能统一为整个社会所普遍认同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教学简单化”趋势似乎有进一步蔓延之势。
2、学生: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死记为理解、探究,变局限于书本为结合社会、生活调查、实践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远未形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从小学到中学的系统工程,非高中三年内所能奏效,尤其是在小学与初中“减负”后,学生对高中学习的艰苦性心理准备不足,高中课程的大容量、高要求、快节奏使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甚至加剧部分学困生的厌学情绪。
3、教材:教材的编排体系变化大,出于培养创新意识的教材编写模块化其用情至善,用心良苦,但易使知识缺乏系统性,甚至超越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后习题偏少,学生的训练量不足,现有配套练习册又极少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般难度偏大,教师在编写习题的尺度上也很难把握其准确性,易加重学生负担。再者,教材编写难度低,考试要求却没有相应降低,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也造成高中各学科课时紧张,影响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
课程改革是一个民族的教育理想,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缩小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差距,努力实现教师、学生、课程、评价(高考)的和谐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程改革中敢于打破常规,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具体实际的教学特色,努力开辟一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成功之路。
【语文组课程实验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2.语文组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