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被抓住的马加爵,他黝黑的面孔上那双阴郁的眼睛让我打了个哆嗦。之后,我从网上看到有关他的报道,猜想被证实了:这是一个人格障碍患者。
我们可以把马加爵当成一个个案,一个十分特殊的个案,但这个个案同时折射出青少年的情感发育、心理需求、自我探索的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学生多多少少被异化为分数的载体,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考入“百年名校”之后,面对比自己成绩更优异,生活更富裕、眼界更开阔的高中同学,有谁知道马加爵曾经历了怎样的失落?在青春发育、体貌改变之后,有谁知道他是否曾深感焦虑和自卑?为什么他会在高三离家出走?上大学后,当他想融入群体时,谁来给他帮助?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进入城市后怎样面对巨大的财富和文化的鸿沟?……
像马加爵这样的极端者是少数,而需要情感关心、心理帮助的大学生却不是一个少数,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革、校园环境复杂化的今天。青年人在成长中会不断地遇到转折和挫败,我们是否有责任帮助他们来面对这些问题?或者说,在专业学习之外,学校是否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如果我们不去回应学生的需要,各种问题将有出现的可能。
大学校园一向倡导自由的空气。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需要有心理的支撑和成长的助力。没有后者,不仅人的学习效率和创造热情会降低,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乃至巨大伤害。这一点,在今天应该成为常识,并且应该体现在学校管理之中。
我曾经访问过几所香港的大学,我觉得他们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特别值得学习。学生入学,首先会收到一本“大学指南”,上面不仅有学校各种设施和资源的介绍,还特别谈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至于入学后可能碰到的问题,比如申请奖学金的问题,心理辅导的问题、违纪处分的申诉程序等等,一应俱全,在校大学生碰到哪一类问题,都能按图索骥找到相应的解决部门和处理这些问题的老师。这种人性化的指南,首先就消除了大学新生紧张和陌生的感觉。各大学的心理辅导中心,还为学生开设了各种主题的工作坊,比如人际交往、两性相处、学习困难、职业生涯等等,用团体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克服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
所幸的是,现在内地很多大学也在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比如开设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用团体活动强化学生的相互了解和班级的凝聚。特别是有些大学对直接接触学生的辅导员老师和团干部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有效处理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马加爵,一个极端、特殊、惨痛的个案已经产生了,无法避免。然而,我们剖析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很多节点。分析这些节点,就能知道学生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人的成长并非无规律可循,如果在这些节点上,学校能给学生及时而有效的帮助,或者他们的人生就会是另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