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蹲在学校广场旁边的柳树下,他瘦削的脸黑黝黝的,被透过树叶的刺眼的阳光照得发亮。
看见我走过来,他很谦恭地向我打问:“老师,你认识A吗?”
“A?几班的?”
“八(1)班。”
我愣了一下,这不是我班那个双差生吗?“他就在我们班,不过现在刚上课,学校规定上课期间是不能找学生的。您先等着,我去看看。”
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我看见A正爬在桌子上,课本竖放在前面,挡住了老师的目光。他眼睛向下看着,隐约可以看见是一本武侠小说。他对讲台上正在神采飞扬的语文老师的授课全然不顾。我真想冲进去把他揪出来。
下课了,我把A叫到办公室。
“站到窗子边上去。”我严厉地说,“看看那边树下的那个老人。他是来学校找他儿子的,为了不打扰儿子上课,他已经在炎热的树下等了四十分钟。”
“老师,不看行吗?”A迅速地向窗外瞥了一眼后,眼中噙满晶莹的泪水,说话的口气也近乎哀求。
“看啊,为什么不看呢?”
A“哇”地哭出声来。
“现在下去和你父亲见面,放学后将你刚才的感受写出来交给我。”
放学后,A来了我的办公室,说:“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然后递上一张纸条,纸条是这么写的:
“我看到了树下那张脸,那张脸是我最熟悉的,这些年来,为了供我上学,父亲的睑更黑更瘦了,在他的眼神里,我总是看到他对我的期望……”
从那以后,A像变了个人似的。他再也不在课堂上看看课外书,更不要说睡觉了。课后,经常会看到和同学们商量问题的身影。
一年之后,A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不久,他寄给我一封信:
“我永远忘不掉那张瘦削黝黑的脸,现在那张脸变得更瘦更黑了,我决心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们。”
【满分亮点】
本文的“我”以一位教师的眼光,编写了一个双差生在父亲那张瘦削黝黑的脸的感召下实现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编故事”的能力很强。整篇文章都用故事说话,不像许多中学生那样在记叙文中插进过多的或不必要的议论;情节性强,合理而生动,近乎一篇小说。文章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一是善于展开对话,不仅起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符合人物职业、性格等特征,也比较生活化;二是成功的细节描写,可见作者平时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这是中学生应该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