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5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钱塘湖春行》。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妙处。

二、说教学设计

  我的整节课进行了阶梯性问题设置,先通过情感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其次通过自研自探整体解读整个画面及特点,再通过合作探究进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突破,整个设计富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规律。

三、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2)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质疑设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5)追问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诵读法是古诗鉴赏的基础,通过诵读可以体会格律诗的韵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风格,因此,诵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讨论法点拨法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这节课主要采用新课改所倡导的“五步三查式”进行教学,独学是学生自主预习思考的过程;对学是学生间检查预习效果的过程;群学是学生之间讨论课文重难点的过程;展示是全课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们消化理解本诗的最重要的环节;质疑、点评时学生之间答疑解惑、补充疏漏、思维碰撞的环节,也是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一个环节;整理学案是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环节。

  因此,这节课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