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作文(2)

时间:2021-08-31

记叙文作文 篇5

  有人说:回家的感觉如一首美妙的歌,一直在心中回荡;有人说:回家的感觉如一场甜美的梦,带你到梦中翱翔;有人说:回家的感觉犹如在游乐场,让你永远保持一张欢笑的脸。

  而我认为:回家的感觉犹如春天那温暖的太阳,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你阳光。

  还记得小时候,我被一条狗追得知跑,知道我看见前面有一扇铁栏杆的门,我跳上了去,那只狗上不来,在下面徘徊了几圈便跑了。当我惊恐的跑回家时,我的脸色煞白,面无表情,浑身还不停的颤抖。母亲见状,上问怎么了,就把我扶到床上让我好好的睡一觉,我还清楚的记得母亲当时说:“这孩子是怎么了?怎么吓成这样?算了,让他好好睡一觉吧,睡醒了就忘记了。”

  有人曾经说过:当你遇到困那需要帮助时,家才是你最好的港湾。

  还记得我被吓得那天夜里,我发了高烧,母亲半夜起来,用包了冰块的毛巾给我敷,多亏了母亲这细微的照顾,我才没有继续烧下去。后来母亲问我:“你是不是被什么东西追了?”我回答道:“对,对,我被一条狗追了,吓死我了。咦?您怎么知道我被追了?”“当然是你告诉我的呀。”母亲说,“你在昨天夜里发烧的时候说的。”哦!原来是我在梦里还梦见那条狗在追我呀!

  我也认为家才是最好的港湾,但我更认为回家的感觉犹如春天的阳光给你温暖。

记叙文作文 篇6

  在我心中,有件事一直让我后悔极了。那还是在小学发生的一件事,我带着忐忑的心,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那是上五年级的第一次月考。那天,下午考数学,我在考场上从容地做着一道道的数学题,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后,觉得试题太容易了,也就没有检查,坐在考场上发起了呆,在考场上等了半个多小时。当要收卷的时候,我高兴极了,连忙收拾好文具,离开了考场。

  回家的路上,天格外蓝,草格外绿,树上的鸟儿也在欢乐地唱着歌。我回到家里,兴奋地告诉妈妈:“妈妈,我这次考试一定考的非常好,尤其是数学。”妈妈听了,没有说什么,只是冲我微微一笑,我并没有在意。

  可是,当试卷发下来时,却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我的数学差点就没有考到优秀。看着那个分数,我心里感到非常后悔。那些错掉的题,不是我不知道做,而是算错了,都是因为粗心。唉,我真的不知道回家该怎么跟妈妈说了。

  那天,天空中的白云像是蒙上了一层雾,小草却是泛黄的,鸟儿怎么像是在哭泣……

  回到家,我的心跳得好快。我进了房间,忐忑地拿出试卷,看了一会儿,妈妈突然叫我拿试卷给她看。我想这次完了,一定会挨骂的。我拿着试卷,走出房间,感到每走一步都很沉重、艰难。我把试卷给妈妈看,奇怪的是,妈妈并没有生气,只是用红笔在那张数学试卷上写了“加油,下次要细心一点!”这样的举动让我更加后悔,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那以后,我对每次考试都会认真对待。

  那次考试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种后悔的感受也永远不会忘记。那次考试将成为我人生中的警示牌,提醒着我走向成功。

记叙文作文 篇7

  我这样走过,不恋簇拥我的花香鸟语;我这样走过,不爱环绕我的光辉五彩;我这样走过,带着谦虚,放下高傲,留下一路芬芳。

  曾忆在那充满岁月气息的老树下,那个简单的纯静的秋的下午,我抱着那本泛黄的旧书,读着季老,这位已仙逝的大师,这位充满睿智的学者。季老有平淡却不失辉煌的一生。“我只是一个凡人”,季老用谦逊的姿态治学。我想季老临终前一定说过:“我这样走过,一生淡雅,一生恬静,放下‘大师’,留下一笔后世喜读的文化财富。”至少,我看到了,也读到了这笔财富。

  合上书本,缓缓起身,抬头望着秋日淡蓝色的天空,空旷、宁静。眼前季老的身影渐渐消散,风带起的秋似纱的云儿,好似那位伟人,我已经记不清他的样子,只依稀记得,他从未称赞自己的作品,也从未接受过别人的赞许。“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捡拾贝壳的孩子”,他也这样说:“我看到的之所以遥远,只因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谦虚之情流露其中。忽然,我记起了他,那位近代科学的奠基人——牛顿,那位谦逊而又伟大的人——牛顿,你谦虚的超过一生,留下科学的芬芳。

  两位伟人的身影都已消散,我起身,离开那棵沧桑的老树,回望那依旧静静躺在老树旁的旧书,心中思绪万千。

  其实人一生中要经历的风雨有许许多多,人克服这些困难后取得成功也有无数。但若你成功后便傲慢不知天高地厚,不再谨慎对待你所遇到的事情,那么失败将伴你一生;可如果你取得成功后依旧小心,谨慎谦虚地对待你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那么成功将一直陪伴着你,直至年华不再,青春已去,那时的你依旧安静淡泊、恬雅谦逊,回首过去,身后你所走过的路,芳草遍地,花香四溢。那时的你可以说:“我这样走过,带着谦虚,放下骄傲,留下一路芬芳。”

  那曾经簇拥我的花香鸟语已经逝去;

  那曾经环绕我的光辉五彩已经消散;

  那一直指引我的谦逊依旧在我内心,我珍藏着他。我想,我会这样走过;我想,我将一生谦逊。

记叙文作文 篇8

  对话这个词一诞生便注定了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文字和言语表面的交流,另一种则是心与心之间那无言默契的沟通。

  近日我拜读了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心中似乎也激起了一种共鸣,在那朴素的字里行间与教授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刚翻开书就看见了“莫高窟”,当我望着外国探险者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嘲讽拖走那中华上千年文化的结晶,当我望着手上仅仅拿着几片银元却千恩万谢的王道士,不由激起了心潭万丈波涛,这是悲愤与无奈交杂的苦辣,但那微弱的身躯又如何足以接受一个国家斥责的洗礼。

  风一吹,拂过心灵的伤,我与教授谈起了他与“责池滩”的故事,与其说我从中听出对古国文化的珍惜,不如说我听出了两代人父与子文化差异的各自坚持。由于他在道士做法事时搞破坏,大声宣讲科学道理,所以被父母追着打,但儿子饿着肚子还在想月球的运动和风的形成。看着是那么遥远,听者触不可及,但我的心又似乎与那一代的“同龄人”是那么贴近,这是科学与迷信的过渡,他们的确走过“文化旅程”中最苦的一段。

  接着我走进了教授的“青云谱随想”。这才知道教授最喜欢那些一看就能看见作者内心世界的画,其中徐渭更为喜爱,望着那些世人无法欣赏的败叶、衰草、残花、冷风,教授却端详出作者心中最后的绝望。有这么一幅,天地间的一切都是残缺的,它们无声无言,只留下一个冷冷的白眼给这个世界……这是用一生的凄惨和怀才不遇,写下世间最悲厉的歌……

  不知疲倦的与教授对话,不知不觉却已近黄昏,抬头望一眼窗外的霞,艳红、惨红,只觉得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

  与先生对话,我也见到了先生的心。也许先生缺少周作人的散淡,林语堂的灵性,但如果那些文章只有一些文人趣味,那这个时代就只剩下一具时间的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