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戏的作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曲种类繁多。藏戏艺人的演出是纯粹的,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有的只是观众,只是悠哉游哉的一份随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藏戏的作文400字,一起来看看奇妙的藏戏。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藏戏》,我觉得非常有趣。
《藏戏》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感受到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学这篇课文有两点要求: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样形成的,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的特色。我就带着这两点要求,开始读课文。藏戏的特点一目了然,在开头就已经写了出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所以,藏戏它的特色是:没有舞台,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间不受限制。读完课文我也就知道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了:是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看见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想过江的船、人,都被江水吞噬,唐东杰布看到后,就发誓架桥,为民祈福。他在山南琼结认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只藏戏班子。
学完这课,我对藏戏很感兴趣,就在网上查查主要演出了什么: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藏戏真有趣!
藏戏的历史悠久,比我国国粹京剧还要早400年。
藏戏以雪山作背景,草原大地做背景,表演藏戏的人席地而唱。他们不需要幕布,灯光,道具,只需要一鼓一钹伴奏。藏戏一出戏就可以演它个三五天,在当地毫不稀奇。藏戏的表演者都带着面具,身份不同的人,带的面具也各不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关于藏戏还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传说。传说以前,有一个高僧叫做唐东杰布。那时候,雅鲁藏江上没有桥,百姓们都试图乘船过江,可都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受到所有人的嘲笑。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他们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戏班子。他们到处表演故事和历史故事,劝人们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他们以雄浑的歌声和感人的故事感动了人们,有的人献出钱财,有的人送来铁块,有的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修桥。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江上修了58座铁锁桥,也成为了藏戏的开山鼻祖。
藏戏艺人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表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藏戏就是这样成为西藏文化的‘活化石”。
在我的老家,每年的五月份总要唱几天戏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小时候,家乡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家家户户还点着煤油灯。可想而知,文化生活是多么贫乏。因此,唱戏对于村里的人来说,可真算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大事了。戏团还没来,人们就开始活跃起来了。有的评论今年的戏班子和演员的水平,有的猜测这次剧团会有什么新剧目,有的则加紧锄地,提前做好了看戏的准备。
五月十二的那天,村里人一大早就在庙附近搭好了戏台的木架子。我们一群小孩早已是迫不及待了,眼巴巴地在公路边等候着戏班子的到来。黄昏时分,几辆载着戏子和戏箱的汽车缓缓驶过,我们就在汽车卷起的黄尘里欢呼雀跃起来了。
等到晚上,戏台已经被装扮好了。戏台中央挂上了几层幕布,又吊上了几盏灯,戏台两侧的树枝上安上了两只大喇叭。台底下早已坐满了人。我们小孩坐在最前面,却不安分,不停地在人群里追逐打闹。我们后面是坐的是正在讲戏的老人们,他们永远是忠实的戏迷。最后站着的是大人们,只见一群妇女们嘻嘻哈哈地拉着家常,而男人们又围在了赌场上,开始掷骰子了。
这时,戏台后面的发电机突突地响了起来,戏台上的灯亮了。台上被照得金壁辉煌,台下顿时安静了下来。一阵锣鼓梆子响过之后,戏就正式开演了。头天晚上通常唱的是《铡美案》。我对其中《韩琦杀庙》一折记忆犹新。那时我不知道韩琦为什么要追杀可怜的秦香莲和一双儿女。只见韩琦挥刀杀了几个来回,秦香莲都顺利地从刀下躲了过去,看样子韩琦是不忍心下手的,当他听完秦香莲的一番咿咿呀呀地哭诉之后,先是两手直哆嗦,最后居然拔刀自尽了。戏的.结尾就是几名小兵将一具铡刀抬了上来,然后又押上来一个人,将其置于铡刀下,随着黑脸包拯一声令下,那个人的脑袋便掉落到了地上。有一次,这一幕竟然把我吓得扑到母亲怀中哇哇大哭,后来,每当母亲批评我胆小懦弱的时候,经常会提起这件可笑的事,作为有力的证据。
第二天,算是正戏了。演的最多就是《窦娥冤》和《金沙滩》。我们一群小孩谁也没有耐心将一部戏完整地看下来,我最喜欢看《窦娥冤》里张驴儿父子滑稽逗人的表演了。当这两个丑角互相指着对方,脑袋像公鸡似的有节奏地伸缩时,台下所有的观众都笑了。我之所以喜欢看《金沙滩》,是因为里面有许多武打场面。在两军打仗之前,几个小兵先要翻一会儿筋斗,耍一阵儿花枪。我们小孩连眼睛都不愿眨一下,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我很佩服耍花枪的武生,简直将花枪耍得出神入化了,他们即使将旋转的花枪抛到空中,也会稳稳地接住。于是我央求父亲给我也削了根木棍,涂上一圈一圈的色彩,就变成了一根花枪了。我便开始认真地练习耍花枪了,走哪练哪,连上学也带着,经常把校园当成舞台,边转花棍边大吼一声,还吸引了不少师生围观。可惜,有一天母亲拿着那根花棍赶驴推磨时,被驴踩断了,害得我伤心了好几天。
中午,戏快演完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偷偷地跑到戏台后面,撩开幕布,想看看戏台后面的秘密。只见戏子们有的卸妆,有的整理道具,有的嗑着瓜子,有的抱着小孩,我才知道,原来看似神秘的演员们也是普通的人啊。突然,一个晴天霹雳把我们吓得心惊胆颤,原来是看场子的憨老头正站在我们后面破口大骂哩。于是我们便落荒而逃了。回家的路上,我们就在柴草上翻起了筋斗。每个小伙伴的身上都沾满了柴草和灰土,可大家还是没命地翻着。
吃过晚饭,邻村的一帮孩子也赶来看戏了。如果他们有人胆敢在我们面前无礼撒野,一场恶仗就避免不了了。我们本村和邻村的孩子摆好了阵势,对峙一会儿,如果对方还不服气,就开始打仗了,当然姿势远远没有戏里的好看,也没有音乐伴奏。一阵厮打过后,邻村的孩子就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投降告饶了。
后来,村里通上了电,安上了电视,也修建了漂亮的戏楼。可我却不怎么爱看戏了。大概是因为年年唱的就是那么几出戏,都看腻了,远不如在家看电视有意思。要去,也是冲着加演的晚会去的。
其实,我很喜欢戏曲,尤其是时而高亢时而哀婉的秦腔。父亲、五姑、妹妹都是戏迷,而且唱得很动听。我每次拉起二胡的时候,总要拉几段秦腔曲子,拉着拉着,小时候看戏的情景便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了。
家乡又快唱戏了,我真想从百忙之中抽出身来,回家走走,再看一回久违了的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