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我第一次来到了广州。
我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或许正因为是这样,我才无法理解为什么广州人坐早餐店可以坐一早上,为什么广州人总是喜欢将粥做成和米汤一样的东西。但是,我并不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反而,我却用一个外人的思维,来感悟广州的“诗意”在何处。
还记得刚来时,因为年纪小,我还有点内向。每当爸妈与邻里说说笑笑时,我也只是羞涩地叫声“伯伯婶婶好”,然后灰溜溜地躲进屋子里。渐渐的,我发现那些邻居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陌生:对门的大娘是个老广州人了,一到端午节、中秋节,大娘就捧着一堆礼盒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过节。后来听母亲讲,大娘的丈夫得了肺癌,早早去世了,女儿在外地打工,过节也赶不回来,只能邮点礼盒过来。爸妈工作不在家,大娘就会招呼我去她家蹭饭。一到夏天,就捧着一个大西瓜来,说自己一个人也吃不完。特别记得端午节时她亲手教我包粽子,带我看龙舟,这真的是我第一次过一个真实、有趣的端午节。她的出现,让年少的我对广州人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对广州有了新的憧憬。
之后,在菜场外转角的地方,我又认识了一位爷爷,是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推着车在那里做了十几年的牛杂小吃。那时候,每天放学去他那里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事情。捧着白色塑料盒,坐在他给我的小凳上,呼呼的吃起来。爷爷说他最喜欢看着我吃,他说他那时候会觉得很幸福。很多时候我没有带钱,他也毫不吝啬地夹几串子给我,说他有的是,尽管吃。然后对我慈祥地一笑,就继续去忙生意去了。那段时间,真的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候,现在每次想起这位卖牛杂的爷爷,心里也都在流口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大娘后来被女儿接到上海去了,走的时候,她告诉我,她怕到了上海,就没有这么好的邻居了。我趴在阳台,静静地看着她坐上她女儿的黑色奥迪。还有那位爷爷,在2010年的冬天,因脑血栓去世了。现在每每想起他们,都会感觉心里有一阵暖意。
因为之前在私立学校读书的关系,接触到的广州同龄人不多。到了高中,我才真正有了一位是广州人的好朋友。他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爱笑,乐观。好像每个广州人都拥有这样的性格,广州人的乐观,似乎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向上的力量。在他的介绍下,我游过了荔枝湾,探过了红砖厂与陈家祠。我不得不感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展现一种美。广州,一个无论你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拿你当自家人的好地方。在广州,每一个社区、牌坊,就像一个江南小镇,充满着静谧、和谐。
这个城市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让那些优良的品质从人们身上丢失,比如包容、善良和互爱互助。而正是这些品质成为这个城市能够诗意栖居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