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5)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圆的标准方程》是在学习《直线与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对解析几何进一步深入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解析几何的能力,为后来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奠定基础。

  2、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如何运用坐标法研究圆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理解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并能正确使用标准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③通过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会在错误中反思并获得学习自信;

  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学生在初中时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通过必修二的第三章“直线的方程”的学习,对解析法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对于解析几何的解题方法,学生接触不多;

  学习障碍: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分析方法形成思维的多样性较弱。

  2、教法

  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画一画:分别由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各画一个圆。

  问题1:初中几何中圆的定义是什么?确定圆的要素有几个?

  问题2:我们如何用坐标法来研究圆呢?(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述)

  (二)深入探究(探究圆的方程,获得新知)

  方法一:坐标法: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例1.写出圆心为A(2,-3),半径长等于5的圆的方程,并判断点M1(5,-7),M2(设计意图:几何法角度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圆心离原点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

  坐标法角度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将点的坐标代人方程的式子与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例2.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C在直线上,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这是课本中的例3,书中用几何法直接求得圆心C的坐标和半径大小,从而得出圆的方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坐标法(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在寻求待定系数法的等式时又有多种思考途径:圆的几何意义(半径相等或对称性);向量的运用(数量积相等或垂直向量内积为零)。

  当学生的解法出现得较多时,引导学生归类:几何法与待定系数法。

  解法归类后提出要求:书中例2你还有几种解法,课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练习:课本P120第4小题:已知△AOB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4,0),B(0,3),O(0,0),求△AOB外接圆的方程。

  练习的1,2,3小题课后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由初中所学的不共线的三点唯一确定圆升华到可以唯一求得圆的标准方程,进一步巩固旧知并明确要求得圆的标准方程需要三个条件。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1)圆心为C(a,b),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为:

  (2) 求圆的方程的方法:①待定系数法(坐标法);②几何法

  2.分层作业:

  (A)巩固型作业:课本P120练习1,2,3(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

  课本习题4.1A组2,3.B组1,2.(独立完成后教师阅

  (B)思维拓展:

  1.用平面几何知识证明:三角形三边中垂线交于一点.

  2.已知圆的方程是,求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

  (C)预习:课本4.1.2圆的一般方程.

  五、评价分析

  设计理念:

  1.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想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召唤学生的学习热情。

  2.高效的数学课堂实际上是学生高效学习的一个历程,教师要善于帮助学习寻求适合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3.数学学习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情感体验节点,努力让学生心动而神动,营造出师生心灵共振的景象。

  设计思路:

  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线,初中平面几何对圆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因此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简单应用。首先,在已有圆的定义和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获得圆的方程,然后,利用圆的标准方程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并通过圆的方程确定的多样性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探究兴趣、领悟数学的灵动性。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探究圆的标准方程时和例1中,设计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这样的设计不但突出了重点,更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设计了五个环节,以问题为纽带,以探究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把探究活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充分体现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操作、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稍复杂方程。稍复杂方程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章P65的例1。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后继学习解决一类稍复杂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 教学目标:

  导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等量关系,自主探究,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及解题关键。会列形如ax±b=c的方程,并会正确地解答。通过主动探究用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导语:根据教学目标,突破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等量关系,掌握稍复杂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熟悉算术解法,刚刚接触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还不适应,因此,关键是引导学生清楚的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教学策略:

  导语:根据本课教学特点和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法:指导分析法(指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写出等量关系式)

  学法:自主探究法(画出关键句、理解关键句,列出等量关系式)

四、教学流程

  导语: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温故知新,巧妙入境;设置铺垫,激情引趣;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及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一)温故知新,巧妙入境:

  导语: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道题:首先是一般形式的方程,目的是复习方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

  因为本课的难点是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因此我设计的第2题是等量关系的专项训练:

  (1)食堂有面粉x千克,吃了100千克,还剩( )千克。

  (2)学校买来12盒乒乓球,每盒装6个,平均分成x个班,每班分( )个。

  (二)引入新知

  导语:美国心理学家比格说过:“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我运用迁移法先准备一道预备题。

  预备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以后让学生讲解题思路。

  (三)自主探究

  (出示例2)这道题是在预备题思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观察基础上,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能独立完成的独立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再汇报中订正讲解。引导学生归纳出稍复杂方程的解题方法(链接):(方程中含有两级运算,先把二级运算看成一个整体,进行一级运算,然后在进行二级运算。)并归纳出用稍复杂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链接)(析(分析已知条件所求问题,理解题意)找(找等量关系,列等量关系式)设(设未知数x)列(列方程)解(求方程的解)验(验算)答(答话))。让学生明确解题关键。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导语: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四个梯度的练习。

  1、导语:第一题巩固训练,目的是巩固稍复杂方程的解题方法。

  4x-12=48 5x+4=24 3x+4×3.6=74.4

  2 、导语:单项训练题:为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奠定基础:

  1.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5倍。

  2.电视塔的高度比居民楼的30倍多5米。

  3科技书的本数比故事书的3倍少24本。

  4.买苹果花了6.7元,找回3.3元。

  5.60元买了15个皮球。

  3、导语:第三题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目的是巩固用稍复杂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非洲鸵鸟每小时奔跑的速度可达72km。比野兔的2倍还多12km,野兔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多少千米?

  4、导语:有研究表明拓展性作业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促进作用,因此我设计的第4题是拓展练习:

  学校运来10吨煤,烧了8天后还剩4吨,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吨?

五、板书

  导语:新旧对比,同中求异。因此,我采用对比的方式设计板书。

  本课设计多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