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物理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物理意义和利用功率公式解决综合题目

  教学方法: 提问讨论法、讲演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素材,如1000块砖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二、进行新课

  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学生结合阅读教材1、2自然段,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呢?

  2、如果做功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的时间也不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仿照速度的概念,我们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概念: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上式可写作:

  P=W/t

  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1kW=103W 1MW=106W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例题:见书112面

  该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为降低难度,教师可把此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请同学分步进行讨论、演算。

  1、0.7t的水泥板重是多少?

  2、用一台起重机把它提升4米,需做多少功?

  4、若完成这些功用15s,则这台起重机的功率是多少?

  具体解答过程见书

三、练习:

  1、某机器铭牌上标有“750W”,它的物理意义是( )。

  2、用一动滑轮提升重200牛,拉力以0.5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10秒,求拉力做的功和功率

四、小结

  五、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功率

  1、 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2、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3、计算公式:p=W/t 单位:瓦特 千瓦

  4、生活中各种机械功率的意义及功率知识的应用。

物理说课稿 篇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了解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过程与方法

  巩固: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列方程的解题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物体的静态平衡与某一方向的平衡;教学的难点是: 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并通过归纳总结出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列方程的解题思路,再进一步联系生活,通过实例讲解来巩固力的平衡的应用。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归纳总结和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复习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较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通过例题讲解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平衡条件的应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运用许多实例和图片(课本95页:大型的体育馆,图书馆,桥梁;物体的匀速运动等)来介绍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使学生对物理学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

  2.新课教学 (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物理说课稿平衡条件的应用范文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章所学的内容。在新课引入中,提出问题:哪些物体属于静态平衡,哪些属于动态平衡?并指导学生,如何把生活、生产中的具体情境转换为物理模型,结合常见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平衡条件进行受力分析,归纳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列方程的解题思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纠正“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定是静止不动的”这一错误认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某一方向上的平衡状态等情况进行分析。把实例转换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得到某一方向上满足力的平衡条件,来理解物体在某方向上的平衡。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97页的作业(或教师精选出两道例题进行分析解答),教师进行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本节知识的学习具有稳定性,巩固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