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译文和创作背景

时间:2021-08-31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译文和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原文

  久去山泽游35,浪莽林野娱36。

  试携子侄辈37,披榛步荒墟38。

  徘徊丘垄间39,依依昔人居40。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41。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42?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43。

  一世异朝市44,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45,终当归空无。

  注释:

  去:离开。游:游宦。

  浪莽:放荡、放旷。

  试:姑且。

  榛(zhēn):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

  丘垄(lǒng):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没(mò):死。一作“殁”。

  一世:三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翻译

  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

  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译文和创作背景】相关文章:

1.陶渊明《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译文和赏析

2.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翻译及创作背景

3.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苗在东皋》翻译及创作背景

4.《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翻译及创作背景

5.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译文和鉴赏

6.《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翻译及写作背景

7.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和创作背景

8.李白《望天门山》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