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篇

  通过课后反思能达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以下是小编为您准备的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的教学中,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很难学好。

  我认为其中的不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例题仅仅是分配律的一点知识,在课下的练习题中还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类型的题(不过,这好像也是新课改后教材的表现)。如果让学生仅仅学会例题,可以说,你也只是学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的应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试题,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计算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学生完全可以计算出结果来,只不过不能符合简便计算的要求罢了,问题是学生已学过一般的方法,学生在计算时想的最多的还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其三,本节课的教学灵活性比较大,并没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来死记硬背,就是学生记住了定律,在运用时,运用错了,也是很大的麻烦,从题目的分析到应用定律都需要学生的认真分析及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从以下两个方面时行教学:

  第一,以书本为依托,学好基础知识。

  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虽然课下还有多种类型题,但它们都与书上的例题有着亲密的联系,所以教学还是要以书本为依托。在教学中,我引导生通过观察两个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数:a×b+a×c=a×(b+c),在引导学生经过练习之后,我还强调学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再次经过练习,在学生掌握差不多时,简单变换一下样式:(a+b)×c=a×c+b×c,走回来:a×c+b×c=(a+b)×c。如此以来,学生算是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是怎么回事,具体的运用还差很远,因为还有很多的类型学生并不知道。于是我就在第二节课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教学。

  第二,以练习为载体,系统巩固知识。

  针对乘法分配律还有多种类型,例题中也没讲到的情况,我上网查资料,加上并时的一些认识,把乘法分配律分为五类,并对每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提示,附以相应的练习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练习。

  篇二: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从实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如果只求形式把握不求实质理解,一方面从认识的角度看是不严谨的(形式上的不完全归纳不一定得出真理),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不良认知习惯。如果满足于从形式上掌握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也极为不利。因此,在教学时先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件茄克衫65元,一条裤子35元。王老师买5件茄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用了两种解答方法即:(65+35)×5=65×5+35×5。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

  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

  1、在□里填数,○里填运算符号:如(25+45)×4=□○□○□○□……

  2、在相等的一组算式后面打“√”:如16×7+24×7(16+24)×7□……

  在这一组题目中教者重点评析了最后一道题:40×50+50×9040×(50+90)□。先让学生说说着一题为什么不能打√,再根据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分别写出与左右算式相等的式子。通过练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让学生照上面的样子写出的几个这样的等式,最后归纳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a+b)×c=a×c+b×c。

  实际上课堂时学生对于能否找到反例的.活动很感兴趣,可以尝试让学生也提几个反例,经过讨论逐个否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等式变形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有益于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篇三: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1、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计算热情。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买家具的场景,配上我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下子就把学生代入到了一个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中,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紧接着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红,你想买什么家具呢?根据小红家的需要,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个积极动脑,跃跃欲试。在学生充分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热情。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因用而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

  2、多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叙述计算过程等一系列的笔算乘法的技能训练,形成一定的算理。然后通过比较124和2132这两题,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乘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你认为该怎么乘呢?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反思,让学生能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进而自然联想到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其实都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探索出笔算方法后,我因为担心学生没有听懂,怕学生做错,说错,故而引导太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的不够。如果我能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想,去做,去说,相信学生的表现会更出色。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2.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3.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4.《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5.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6.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7.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8.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