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潮州文化来,我不禁想起了许多潮州小吃,有蚝烙、无米粿、咸水粿,还有牛肉丸……而我最喜欢吃的是姥姥自己曾亲手做过的“白饭粿”。
每逢过年过节前,家家户户就会开始忙着“做粿”,姥姥也不例外。每当姥姥“做粿”时,我就会在旁边转来转去,像小助理一样,不过经常是帮倒忙的。
做“饭粿”前要准备两种东西,“粿皮”和“粿馅”。“粿皮”料是用水和糯米粉揉合成的。“粿馅”料是由香菇、糯米饭、花生、肉丁炒成的。“做粿”时先从揉成粉团的“粿皮”料中捻出适量的一个小团来,放在手中轻轻地搓成一个小圆体,再用拇指和食指把球体一点一点地捏成一个中间扁平,周边略凹的“小碗”,接着舀一勺“粿馅”装进那个“小碗”,然后把“小碗”的口封住,就成了一个“粿团”。把“粿团”滚上一点生粉,再放进木制的“粿印”里,用手掌把它压平后,轻轻把它敲出来,一个“饭粿”就成型了。这时的“饭粿”表面就印上了美丽的图案。最后,奶奶把一个个做好了的“饭粿”摆上竹编的盘子,放到大灶上蒸半个小时左右,就熟了。出笼时,屋子里就会飘满“饭粿”的香味,我就像一只小馋猫一样,拿起还烫手的“饭粿”,迫不急待地往嘴里送。
“饭粿”除了蒸着吃外,还可以煎着吃。把凉了的“饭粿”用油煎一下,煎出来的“饭粿”油油的,亮亮的,金黄金黄的,让人垂涎三尺。一口咬下去,“皮”是香脆香脆的,而“馅”则充满了香菇、花生、糯米、肉丁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让我更怀念的是:做“饭粿”时,姥姥经常会边做边听听“潮剧”或给我讲讲潮州以前的故事。每当姥姥讲故事时,我总会静静地听着,有时还会问一些不懂的问题:为什么要“做粿”呀,为什么潮州人懂得做那么多好吃的小食呢……姥姥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一一解答。
如今,我们住进城里已经好多年了,过节也少回老家了。可是每当我听到小巷里传来悠扬委婉的潮曲时,不由得又想起姥姥那香气四溢的“饭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