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1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2个班,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课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第1课生活需要消费

  第3、4周第2课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5、7周第3课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8、9周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10、11周第2课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课异国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课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课从“119”谈起

  第18、19周第三课面对突发事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3.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教学计划

5.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篇

6.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7.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

8.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