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思乡,滞留
【名句】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出处】
唐?马戴《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译注】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说明】
《落日怅望》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诗人抓住了秋天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这首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语言明白如话,概括力强。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赏析】
诗的首联描写作者“怅望”所见。“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天边的孤云与高飞的归鸟,无拘无束,来去自由,千里之遥的距离,对它们而言,片刻就能到达。以“千里”与“片时”作对比,写出云、鸟的速度之快。这两句写景,却是情感的触媒,紧接着,作者就抒发了思乡之情。“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诗人突然想起来,他已经滞留异乡好长时间,离家那么久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那天边的鸟儿与白云,归去只是片刻的工夫,凭什么自己就不能立刻回到家中。这两句是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前两联,一景一情,颈联又转为写景,落日渐渐隐去,秋山一片火红。落日在古诗词中是衰落的代名词,这里表明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怀。尾联继续抒情,言乡愁加重容颜的衰老,一直不敢临水照见自己的,怕见后生悲,又徒增惆怅。诗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这首诗,情景分开而写,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比起常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显得新颖别致。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思乡,边塞,杨柳
【名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处】
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注】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说明】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远眺所见之景。黄河奔腾而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突出了边塞的荒凉辽阔,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个如此辽远苍凉的环境下,人就显得倍加孤独,而此时便有听到悠悠的羌笛声,那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乡愁。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赠别的情景。于是,“杨柳”与离别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哪有杨柳可折!这里,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能引发人的联想,深化诗意。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春风不来这玉门关外,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时还要听《杨柳曲》,连这笛声似乎都在“怨杨柳”,作为感情丰富的诗人又怎能不怨呢?然而怨也没有用,因此作者以反语道出。“何须怨”三字足见作者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同时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只能如此自我宽解。
最后两句,也有人认为含有讥讽之意。认为,诗人言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讽刺安居于繁华帝都的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当然,这样理解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解读。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思乡,思归
【名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出处】
唐?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注】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归乡。
【说明】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赏析】
这首抒写思乡情怀的小诗,一开始就点出“悲”的情调。“长江悲已滞”,诗人望见长江东去,触动了心中长期淹留他乡的悲思,便将自己的悲愁注入到长江。那浩浩荡荡的长江似乎也为诗人之悲而感到难过,以至于水流都凝滞不畅了。很明显这是诗人的“移情”作用,长江东去,日夜不息,岂会因为人的情思而滞留不前?另一方面,这种想象也符合实际所见到的情景。诗人在高山之上,望见的长江不过像一条羊肠小道,哪里还会看到水的流动,因此会有凝滞之感。总的来说,这句诗将诗人的悲愁与所见的长江巧妙地联系到一起,二者相互感发,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得全诗一开始就显得雄浑悲壮。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万里念将归”,这句直抒胸臆,点明“悲”的原因。作者身在他乡,与故乡相隔有万里之遥,看到长江流去,不禁起了故园之思与羁旅之悲。这句诗里的“将归”,可以理解为将归之人,如果从后两句诗来看,也可以理解为将尽之岁。诗无达诂,作者未必然,而读者何必不然?总之,“悲”、“念”二字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写,也是全诗的诗眼,把握住二字的作用,再欣赏后两句的写景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