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以问启思,讨论交流的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引发疑问

  教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朱鹮飞回来了。课前已经知道朱鹮的同学请举手,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展示朱鹮图片,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或是查找的资料介绍朱鹮。

  教师:很好。根据这个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可能的问题是:朱鹮为什么飞走?又为什么飞回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1、学习生字词。教师:我们先将本课的生词读一读,看看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认识它们。齐读生词。

  2、初读课文。教师:请同学们按阅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上一些记号,与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小朋友配合科考队发现并保护朱鹮的事。)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板书。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小光与科考队员相遇,得知科考队员此行的目的和保护朱鹮的重要性;科考队员在小光等的协助下发现朱鹮;大家一起为保护朱鹮做了很多努力;洋县成了朱鹮生活的乐园。

  教师:在这些内容当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呢?

  三、根据问题,阅读课文

  1、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前面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请大家再一次快速阅读课文,读完以后,在小组上交流交流。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

  2、教师:同学们,朱鹮是飞走了吗?(不是)请大家讨论一下:课文为什么要说朱鹮“飞回来”呢?

  学生发言,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能够找到答案,请学生读一读。飞走,其实是指濒临灭绝,也是朱鹮非常珍贵的原因。

  3、教师:那么,又是什么让朱鹮“飞回来”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与同桌同学讨论讨论,为了朱鹮能够“飞回来”,小光和小伙伴配合科考队做了哪些努力呢?

  学生读课文,讨论,教师巡视参与。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或段落,找出小光和小伙伴所做的努力。教师归纳并板书。

  (1)帮助宣传,和小伙伴一起寻找线索。学生找到这些地方的时候,组织感情朗读:谁来读一读小光与小胖子的对话,表现出童趣和喜悦?全班齐读。

  (2)为科考队带路并协助寻找。这里是重点:你能从课文的叙述中体会到什么?你对哪里的体会最深刻,和全班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可能体会到守候的辛苦和发现朱鹮的惊喜,都请他们用感情朗读的方式加深理解。

  (3)保护朱鹮,挖田螺泥鳅、抓小鱼小虾喂养体弱的小朱鹮。也请学生读一读13自然段。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朱鹮为什么能够“飞回来”?(有科考队员的努力,还有像小光这样热爱野生动物的小朋友的帮助,使洋县成为了朱鹮生活的乐园。)

  教师有感情朗读解焱《失而复得的朱鹮》节选:“朱鹮近几年数量的迅速发展增加了我们恢复该物种的信心。但是回想拯救这一物种的经历,不禁令人心悸。如果考察队晚两年组织,如果这7只朱鹮未能成功地繁育,……。幸运的是这个物种被成功地保存下来,扩大其分布区天然湿地和其他的保护努力仍在继续,希望这种几遭绝灭的物种能够永远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欣赏到这种美丽的动物,并与他们相伴成长。”同学们,小光为拯救朱鹮所做的努力能够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请学生发言,注意总结,比如: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课堂练习

  选做。

  1、据文中描写画一幅朱鹮的画,旁边写上自己想说的话。

  2、写文中或课外收集的描写朱鹮的有关句子。

  板书设计 :

  16、朱鹮飞回来了

  飞走 飞回 启示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出示自读提纲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读提纲中的2、3题

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1.师生共同交流最受感动的语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a.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b.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c.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如,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积累语言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这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罗布泊的变化及原因,增强忧患意识。

  2、训练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字列行间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4、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学习在其真实性、艺术性的基础上,讲究形象性和抒情性的写作特色。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走近科学,开展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塔里木河,胡杨树,罗布泊今昔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1、罗布泊的图片资料,歌曲《家乡》、《月牙泉》以及有关背景音乐。

  2、学生搜集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资料,并做简要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现在听到的歌曲是著名歌手韩红的《家乡》,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碧草蓝天的美丽家乡。在西北也曾经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那里曾经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但是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那里却变成了一片荒凉的沙漠,那里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那里充满神秘,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版块

  通读课文,探寻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过渡语: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然后说说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造成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要求:

  抓住主要句子和关键词。

  过去: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播放罗布泊昔日的图片,然后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过渡:

  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昔日罗布泊曾是一个水乡,那里水面平如月镜,在如此幽美的环境中,花草摇曳,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牧民们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养活了成群的的牛羊。瞧!牧林边牧民在欢歌,就连那羊牛仿佛也在唱歌……(优美的画面)

  教师提问:

  我们记忆中的罗布泊曾今是一个生命的绿洲,曾经是令人惊叹的仙湖!记忆是美好的,回忆罗布泊的感受也是美好的,可现实中的罗布泊呢?它又是怎样?

  现在: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播放画面)

  明确:现在的罗布泊一边死寂,胡扬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板书:沙漠神秘)

  教师过渡:

  今日的罗布泊到处是沙海漫漫,到处是凝固的生命,树木在遭受了人为的破坏之后,除了眺望远方,它们别无选择,生长在罗布泊的生物们只能从心底发出静默的抗议!曾经充满生命力的绿洲就这样变成了令人恐怖的荒漠,大家都曾想过令罗布泊的消逝的一些原因何在?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同学们想一下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1、什么是盲目?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头脑中没有持续性发展;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

  2、盲目是由什么引起的?

  盲目是由人的贪念、人的自私引起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会做出危及子孙后代,危及大自然的蠢事。

  三、第二版块

  选读课文,品味作者忧患意识:

  教师过渡: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作者通过对罗布泊的描写,透出自己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选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他运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过渡: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⑴、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⑵、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⑶、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⑴、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小结:

  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四、拓展延伸

  守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教师过渡: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展现悲剧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同学们课前已经收集了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资料。谁来给大家说一下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过渡:

  (教师播放幻灯片)

  是的,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如果再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真担忧人类还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请大家看:

  教师过渡:

  地球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假如你是新疆建设兵团的司令,你如何去规划塔里木河的开发?假如你是西部大开发的一名建设者,你会在环保上注意些什么问题?假如你是今年两会的代表,要提一份有关环保的提案,你会写些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最后的一棵草、一朵花、一条小溪、一滴水你会代表你的同伴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后作答。

  教师小结:

  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直在听一首歌,反复的听,这首歌是田震的《月牙泉》,每次听完之后,心里总有一种震颤,你也来欣赏一下。

  (配有教师解说)

  是啊,一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处是大漠沙若浪,寂寞无人家。一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戈壁滩,狂风卷,鸟不拉屎马不前。

  你们可曾想,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罗布泊。我们应该时刻都提醒自己,不仅要爱护广漠的大地,而且在城市里建筑屋宇的时候,也应该保存和栽种更多的树木和铺上更多的草坪。这样既可以让大家在赏心悦目之中,欢欣鼓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能够吸引来飞翔与歌唱的鸟儿,让这种天籁般的神韵,冲淡喧嚣的噪音,让杂沓和忙碌的城市,增添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情趣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