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六、笔记与板书提纲

  腊月初一:

  1炒年货预热

  腊月初八:

  2吃腊八粥增温

  3买糖果

  4挑绒花

  5宰牲禽

  6备食物

  腊月二十三:

  7过小年红火

  8送灶王

  9换门神

  正月初一:

  10拜新年发烧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参看资料与补充)

九、资料与补充:

  关于本命年

  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比如猴年出生的人,2004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本命年”这一说法早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红”心理。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而汉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属相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量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的习俗,俗称“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本命”禁忌,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什么常说的“本命红”。春节由来

  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非常凶猛。“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闯到村里,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又到了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当“年”兽闯进村里准备肆虐的时候,老人身穿红袍,在院子里燃放爆竹。“年”兽一看到红袍,一听到轰的爆竹声,吓得仓惶而逃。后来,每到除夕,家家都贴轰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样的风俗越传越广就形成了我国民间最传统的节日。

  春节民俗趣谈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爆竹的功能原来是避邪驱鬼,后来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广大农村的.春节仍在普遍采用,并且作为旅游或工艺品出口到很多国家。

  南通民俗

  在过春节时,北方人吃的是饺子,而我们南通人过年吃的则是“团圆”,用米屑搓成的圆圆的糕点,也称作“元宵”,因为它的形状与读音代表着团团圆圆的意思,所以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早上除了吃“团圆饭”外,桌上还放一碗鱼,但是不吃的,寓意“年年有鱼”。在南通的农村,过年还要吃一种野菜叫做“荠菜”,因为在南通话里,它与“聚财”同音,所以过年前,大家都要去田里挑这种代表着“聚财”的野菜。豆腐,“头富”就是第一个发财,还有一个,是初四吧,初四不上灯,因为老鼠要嫁新娘,点了灯,老鼠就会被吸引来咬东西的啊。还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过年之初五狼山烧香,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一天,家家都会燃放烟花爆竹,祈求财富。南通人有去狼山烧香的传统。狼山作为八大佛教名小山,平日香火已经很旺,一到每年的初五,更是人山人海。

  说到过春节,南通人的脑海里浮现的除了热气腾腾的馒头外还有那充满地方特色和韵味的小节目——打屯子和跨松柏。

  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南通的农村人除了进行和各地差不多的吃年夜饭、贴对联、放爆竹之类的活动,还要进行一个小节目——打屯子,以表示农家人对来年丰硕收成充满殷切的希望。打屯子做起来并不复杂,只需要用一块做蚊帐的纱布裹一些石灰就成了道具,打屯子时一户人家的家长手拿纱布,一边绕着房子点出一个个的白斑一边说着吉利话,希望来年能够五谷丰登,点完一圈就算是圆满完成了打屯子的任务。

  “旧的去,新的来,跨过松柏大发财”,打完屯子后,另一个仪式就要开始了,农村人都叫它“跨松柏”。记者在通州市新联镇的渡缺口村采访时正碰上一户人家“跨松柏”,据了解,“跨松柏”就是用混合松树和柏树的枝叶在干涸的沟渠里点燃后跨过。在熊熊的火光中,这户人家的大人小孩纷纷从火上跨过来跨过去,在跨的同时大家哼着这首歌谣,一直到火光熄灭。跨完松柏才算是结束了大年三十的所有任务,这时候全家人大都围在电视旁收看节目了。

  还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吃过晚饭后,农家要用芝麻秸系上黄纸“元宝”和“红绿招财”,燃上两柱香,埋在田角头的泥土中,名曰“封田”,寓意为无论“土地爷”或是什么“野神”,不能再到田里搅乱。南通因其土壤肥沃,种棉的历史相当悠久,种棉是人们经济的重要来源。因此,人们都希望在棉花种植期间除尽害虫,盼望来年丰收,在元宵节,南通就有“放烧火”的习俗,放烧火俗称“照毛虫”,也称照田财。正月十四日,各农家束稻蒿数个放田中,用面粉团做成像棉花形状的物体大约数百个,缀于结上,形状宛如开放的棉花。将模拟花秸插遍田边。元宵夜,用草把柏枝握于手中,燃其一端,旋舞不停。边烧边唱利市歌谣:“正月半,放烧火。人家的菜还在栽,我家的菜上了街。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人家养了个豁豁儿(女孩儿),我家养了个八八儿(男孩儿)。”等火把烧完后,将棉桔上的面果采下抄熟,分给孩子吃,寓意可以避免灾殃,而灰烬又可以可以肥沃田地。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横山桥中学戴亚萍

  传统课程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新课程环境:是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