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第一次接触中秋,印象最深的就是月饼。那时候觉得月饼真是一个新奇的东西,说饼又不像饼,说蛋糕又不是蛋糕。于是第一次见着时,就很满怀期待地吃了一口。那时候嘴巴小,不足以一口咬下半个月饼,所以刚吃到里面黑红黑红的馅时,觉得还挺好吃的。嚼了几口咽下去后,便又咬了一口。这回我就咬到了中间的蛋黄——说实在的,我以前只吃过蒸蛋、煮蛋、炒蛋、煎蛋和把蛋壳打碎,搅拌几下再倒到汤里面煮的那种蛋,还从没吃过这种夹在月饼中间又硬又咸的蛋,所以我一咬下去就皱着眉头说——“嗯~咸咸的。”吃第一口我就吐掉了,从此以为月饼就只有夹蛋黄的。以后我吃月饼死也不吃蛋黄,并认为那是世界上最难吃的组合。
后来,我对于中秋的期盼早已不如小时候那么渴望。中秋节来临时,甚至还想着如何把月饼中的蛋黄去掉。
中秋节来临的前一天,感觉肚子有点饿,便拆开了爸爸新买的一盒月饼,连包装都没看就直接拆开来吃。当然,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尝了几口后,便惊喜地发现——居然不是蛋黄味的,而是香香的,酥酥的,于是忍不住又啃了一口——哇,真是太好吃了!咬着咬着,忽然发现月饼上有字耶,但早已让我咬得面目全非了。不过我凭着以前吃N根棒棒糖的经验,认为这是——“凤梨味的!”我兴奋地说。于是我跑去问妈妈:“妈妈,这月饼怎么会有凤梨味的呢?”“当然喽,今年新出了好多口味的嘛。”妈妈说。哇,这么说的话——我急忙跑到月饼盒那边,把月饼一个个都掏了出来,然后再一个个拆开——“哇,这个是苹果的,这个是草莓的,还有木瓜味的呢……”就这样,那一年中秋,我们过得很有“味道”。
不知道今年的中秋是不是来得比较晚,我们早就把月饼吃腻了。虽说吃起来已经有些受不了,但节日那天我们全家还是坐在一起喝茶、吃饼、聊天,听王菲唱《但愿人长久》。装月饼的盘子里依然有蛋黄味的,我想它也许依然那么难吃,但那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中秋节大家坐在一起就很好了。拿一个来尝尝,也不是那么难吃嘛,咸咸的,跟咸鸭蛋差不多。突然想起,远方的嫦娥姐姐,是不是也在品尝这咸咸的蛋黄月饼呢?
说到中国传统节日,相信大家一定张口就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八月十五月正圆的中秋节。
中秋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那么,你了解它吗?想知道的话,就跟我来吧。先来说说中秋节的由来吧,有人说,中秋节是纪念嫦娥的节日,但今天我要来说说它由来的真面目。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中秋节的由来了吧,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先说说习俗,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我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有趣小传说,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赏赐仙药。八月十五后羿带众人打猎,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盗药,后羿妻子嫦娥为保护仙药,遂将其吞下。吃下仙药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飞上天去,迟来的后羿只见到将要消失的嫦娥。后人为纪念善良的嫦娥,遂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啊!中秋,我爱你那丰富多彩的传说,爱你那一轮洁白发亮、圆圆的月亮,爱你那有趣的习俗……曾经有多少诗人遇见你,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曾经有多少人,夸赞你是个美好的节日……对我来说,你,是个吉祥之日,是个美妙之日,是个团圆之日,你,是我最喜欢的日子!
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又到了,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一个喜庆团圆的节日,可是,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
这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烤的老百姓根本没有办法生活,天庭派出神射手后羿,让他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天下恢复了太平的生活。王母娘娘为了奖励后羿,便给他一粒不死药,服下此药,就能够飞到天庭,成为神仙。但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嫦娥,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不料被后羿的一个心怀恶念的徒弟逄蒙听到,有一天,后羿带着徒弟们外出狩猎,邪恶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下。当后羿刚走不久,逄蒙便用宝剑,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下,一口吞下不死药,嫦娥吃下药后,立刻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舍不得丈夫,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后羿知道后,悲痛不已,每年都会做一种圆圆的饼,来祭拜月亮。中秋拜月和吃月饼就由此而来。
在我们厦门,除了赏月的习俗外,还有其他的风俗:吃月饼、亲朋好友聚餐……还有厦门独特的民俗活动——博饼。这种庆祝节日的方式,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每年的中秋节,无论是在学校、公司、家庭、超市、商场等场地,都有组织这项活动,真是热闹非凡。
单单介绍一下博饼这个活动吧!博饼规则从小到大分为: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状元(状元又有很多种)。玩的过程是这样的——亲朋好友几个人坐在一起,轮流掷筛子,最后根据筛子上的数字领取奖品。我们现在在传统的“博饼”游戏上更有所创新,“博”的不再仅仅是“饼”,而是因人因事、随心所欲地用各种食品或日用品代替,更增添了这一古老民俗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果谁博中状元,代表来年的运气最旺。
每年只要进入农历八月,无论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博饼的声音和人们欢乐的笑声,给美丽的鹭岛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