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作文(4)

时间:2021-08-31

七夕的作文10

  七夕的夜我望着远方,期盼上天能送我还乡,直到相思满上,依旧是漫天星茫,热闹的街我却惆怅,多想看到黎明的曙光,而不是霓虹灯把我点亮,把我穿肠。

  若有真情在,何须过七夕?

  七夕的夜,热闹的街,鸳鸯恰逢好时节,我却煮酒一壶醉眼冷看,花灯阑珊,织女牛郎,相思成伤,谁会把酒言欢?谁愿做织女,守着泪流光,谁愿变牛郎,一年才能见一回他的姑娘?既不如织女,又不胜牛郎,不如把今朝换做韶华与酒伴,醉又何妨?

  心有蒹葭藏,爱意胜牛郎。

  今夜月照西厢,我提笔写下满满的一纸张,字里情丝藏,却不知对谁而唱。

  夜来寒意凉,挥袖奏离殇,弦断情未了,织女恨牛郎。那年我含泪厮声想留住你的泪光,你却骗我说我会忘记你的模样,忘记写下的诗行。

  只怨天瞎眼,生死算错人。

  六载过我仍然没忘,忘川河畔我依旧还唱,你许下的地老天荒。如今独留我与酒伴,向天堂遥望。

  呤成诗的诺言,烧成灰的誓约,梦里梅花盛开如久违的喜悦,那天你笑的真切,我哭的无歇,你说美丽的结果是凋谢。

  春风吹过荒野,来不及告别,转眼又夏夜,记得那年小城初雪,我们初遇的季节,花开花谢,结局是被谁改写?

  又恨缘分浅,月老乱牵线。

  长夜又未央,今夜我醉醒何方?却说能忘,几载过后仍叹离殇,多想对你唱,莫失莫忘。

  阴晴或圆缺,河畔的花开花谢,小城初雪,那年你曾笑的无邪,醒后才发觉,早已凋谢。

  烟花对阑珊,一纸情话对谁讲?饮酒慰伤,此生唯有相思难防,剩下的流年,只剩执念。

  时光如流水,转眼却白发苍苍,红线缠指,只想续来生那根绳,共醉七夕节,醒在西厢。

  如若有来生,千里来寻君。

  牛郎织女还有喜鹊搭桥相会,我却此生在也见不到你的模样,只能对着墓碑轻轻唱,莫失莫忘。我愿借我来世换你此生三天再探一回人间。

  那年你说你会一直伴我身旁,会与我一起看,花开满园香,如今我深夜提笔写下此诗一盏,望你在天堂能与我对唱。

  从此我会用我的眼,替你看花开花谢。

七夕的作文11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在闽省,广东省及东南亚一带,最时兴于七夕拜七姐。这的确是旧日女儿家的大节日。大部份的省都有庆祝七夕的七巧节,唯大都当作一般庆典庆祝。闽,广省则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广东省,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华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七夕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科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要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七夕的作文12

  我时常站在一片地面上,或站在孝女塔的边处,仰看天门山。

  两座笔立的山峰遥相对望,山峰与山峰之间的空白,映在了天上,咋一看,真的就像一扇通天的门,这便是天门山。

  气势突兀,天门山的山势巍峨,大脸赤红,百家岩的岩面厚重。淡淡烟岚,袅袅梵音,婆娑青竹,想魏晋时期那七个文人,或醉或醒,或歌或剑,早把行走过无数次的天门山,归还给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天门山。

  因今秋多雨,久居家中不出。一日雨刚停下,便接到修武县青年作家、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吴泽人先生的电话,让我跟他一起去崇明寺考察新发现的一块残碑。由于我平常也热心古文化,素有此愿,就一口应允下来,并通知了我所熟悉的青年诗人张艳庭、麦莎一同前往。崇明寺位于通往百家岩的一条山路上,我们正朝寺庙走着,偶然抬头,却突然发现一条瀑布从天门山顶飞泻直下,银光闪烁。这之前我们都没有看见过这瀑布,今天无意间看见了,自然就十分地惊喜。于是我们在崇明寺的院子里匆匆阅看了那通半截残碑,得知是宋代崇宁年间遗物,因年代久远,碑面剥蚀,字迹多已模糊不清,我们只好用相机对着残碑照了特写,就要去看那天门山瀑布了。崇明寺离天门山不远,走出寺院,感觉那瀑布的水雾就扑在了脸上。我们远远地站立着看那瀑布,知道那一挂瀑布是从两峰相对的天门山里流泻出来的,也很像是从天上一泻而下的。这瀑布跌落的过程是十分缥缈和空灵的,好像没有太大的阻力,遇见了风还有些飘,像仙女的宽袖霓裳,而一跌落地面就变得硬实多了,一股一股地溅起又落下,嚎叫着、喷溅着、交叠着往远处流。这时我们再看看崇明寺,崇明寺就不再是崇明寺,孝女塔也不再是孝女塔。我们相信着一股大水的力量。于是我们沿着一条云气中的山路,穿越了天门。

  穿越天门就是来到了大瀑布的上头,来到了天上。这该是一处多么幽静的所在,空中闲云栖居,石上草花竞放,足下溪水弹琴,耳畔青鸟唱歌。此时我的心竟忽然变得如此清净,如此透明,就像这高处的空气。

  我想,假如天门山一直有水,我就该在这水边的大石头上结庐而居,什么事也不再想,好好守住这一处难得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