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作文(2)

时间:2021-08-31

《秋风》作文 篇5

  我伫立在瑟瑟的风中,望着一枚枚如黄蝶般飞舞的秋叶,记忆中的那根琴弦此时又被拨起。

  故乡的中秋节晚上,是那么热闹,弟弟妹妹在庭院里嬉闹,爷爷奶奶在收拾庭院,一切看起来如此的温馨。但是,一想到即将离开故乡、离开爷爷奶奶、弟弟妹妹,心中的惆怅油然而生。

  萧瑟的秋风呼呼地吹,落叶被卷得千尺高,尘土四处飞扬。离别的钟声突然响起,原先热闹的景象一下子销声匿迹,只剩下安静和冷清。

  连月亮也不忍心看到这分离的一幕,悄悄地躲进了云层。

  漆黑的夜幕中,出现了一道光亮——车来了。

  我在家人的目送下依依不舍地上了车,然后向他们挥手告别。示意他们回家吧,我放寒假就回来了……突然听见:“文文,到那里后记得来个电话。”我用力挥挥手,不敢正视那慈爱的爷爷,眼眶湿润了。

  车已慢慢向前行驶,透过车窗看到他们仍然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眼睛含着泪花,没有离开的意思。随后听到家人异口同声地说:“路上注意安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从云里偷偷钻了出来,露出脑袋也来凑个热闹,倾洒的月光照在家人的脸庞,清晰可辨。车逐渐远离,直到最后,我只能看到夜幕中的一团黑影在走动。此时此刻,惆怅充溢了我的内心。眼前还浮现着家人在秋风中送别的情景。

  又是一年秋风凉,眼前仍然浮现出那个画面——家人在秋风中送别的情景。月光似水,诉不尽我无尽的思念;月光如丝,唯有我永久的牵挂。

《秋风》作文 篇6

  秋风吹,吹黄了稻穗,金黄的稻谷笑弯了腰,一起一伏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

  秋风吹,吹黄了树叶,树叶儿成千上万的蝴蝶跳着舞飘落下来。

  秋风吹,吹熟了苹果,苹果羞得涨红了脸。

  秋风吹,吹走了燕子,燕子一边飞,一边说:“天气凉了,我要到南方过冬去了!”

  秋风吹,吹香了桂花,给人们送来了阵阵的清香。

  秋风吹,吹黄了小草。小草低着头难过地说:“小朋友们等着吧!明年春天,我们再见!”

  秋风吹,招呼小朋友们:“快穿上秋装,别感冒了。”

  啊!秋风,你将自已奉献给大地,你将沉甸甸的收获吹进了农民伯伯的心窝,醉红了农家的笑靥。

《秋风》作文 篇7

  那是一间再简陋不过的茅草屋,当时只不过是主人避战乱暂栖身的地方。这种茅屋大约是连许多僻远的小山村都不常有的了。谁能想象,那里曾居住过一位被喻为“诗圣”的大文豪呢?这倒是值得现在那些总嫌房子小的人深思:这茅屋的主人在那么简陋的地方照样可以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房子小点又有什么呢?

  茅屋究竟有多简陋,我也很难想象得出,毕竟真正的茅草屋我也没见过。不过在我的脑海中,那屋子大约就是间用那些干枯发黄的茅草堆起来的摇摇欲坠的“危房”吧!果然,秋风萧瑟,房顶上的茅草就被层层卷走了,挂在树梢,飘入池塘,还有些没被风刮远的,就被那些顽童们公然抢走了—那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毕竟拿回去还能修自家的房子呢!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阴雨”,茅屋顶部的茅草被风卷走了,偏偏又下起了大雨。忘了是在哪个相声里听过这样一段:“外面下小雨,我家就是中雨;外面下中雨,我家大雨;外面大雨,我就暴雨。每次一下雨,我们就全家到街上避雨去。”想必这茅屋里亦是这样的惨况。雨不停的下,小孩儿不谙世事早睡着了,大人却在这冰凉如铁的布衾中无法入眠,家里处处都是湿的,处处都被淋着,这样的惨状怎能挨到天亮?淋过雨的人都知道被淋之后那种彻骨的冷,何况是在这样一个阴冷潮湿的屋中。这便是茅屋遭秋风秋雨侵袭之后的“惨况”……

  这里代叙一下,现如今那间“茅屋”,因为这里的主人名声实在太旺,也就成了一处名胜古迹,自然也就不能称它“茅屋”了,要叫它“草堂”。草堂听起来比茅屋气派些,历史上也有不少人以它命名自己的居室,比如清代著名才子纪晓岚,他的居室便命名为“阅微草堂”,不过纪晓岚好歹是乾隆盛世的一品大臣,他的府第自然不会差,取名草堂只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与清正廉洁的决心。而咱们文中的“茅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堂”—恐怕连“堂”也算不上吧。现在,这草堂已被修得焕然一新了,砌得十分整齐,用的是水泥、木头,只有房顶盖了点茅草,虽看上去很简朴,却早已不简陋了。有人愤然曰“太假了”,不过这也不能怪重建草堂的人们,毕竟,要真的按原来的样子,只堆一堆枯草,风吹雨淋的,加上游人那么多,估计不出半年就要彻底重建了!

  说完草堂,再来说说哪位名垂千古的草堂主人—唐代大诗人杜甫。一提起他,我们就总想起“忧国忧民”这四个字,看他的诗篇,很少写个人情感的,而大多数是与国家息息相关的。看到城破家亡,他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悲痛;听到官军收复失地,他会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振奋;战火纷飞,看到政府征兵益急,他会写下“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看到无数家庭妻离子散,他会写下“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民生疾苦他时刻挂念心肠,而在那间漏雨的茅屋中,淋着雨,那样凄惨的境况下,他会想起什么?—如何才能有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掩护这些贫寒的士人啊!那么,让我自己冻死也无怨无悔。

  推己及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何况是在自己遭受苦难的情况下还心系天下寒士呢!就好比我们淋雨时,是否会想到他人还没法避雨?饥饿时,是否会想到他人还没有食物?痛苦时,是否会想起他人的伤心苦闷?是的,杜甫在这篇文章中并未表达自己想得到一间宽敞的大屋,不再忍受风吹雨打,而是在想,天下如我一般饱受寒冷折磨的贫苦人士若有朝一日皆能有温暖的居室,我宁愿一个人冻死在这破茅屋中!只要天下人皆寝食无忧,安居乐业,我一人受冻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份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不得不令人感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知他在写“古仁人”之时有没有想到杜甫,想到他在破旧寒冷的茅屋中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总之我认为,他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

  一间漏雨的茅草屋,一个心系天下的伟大诗人,一篇流传千古的长诗,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所传达出的某种品质非但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也许,当今社会越来越缺少这种品质,因此它越来越珍贵了。心系苍生,忧乐天下,可能于我们而言太宽泛,太遥远,那么,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也是这品质的一部分。在赞叹古仁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后,我们是否也应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