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放风筝的作文初中

时间:2021-08-31

清明放风筝的作文初中

  正处清明,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候,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清明放风筝的作文,大家一起阅读哦!

  清明放风筝的作文初中1

  一提起放风筝,同学们都会很兴奋吧?

  是的,我也很喜欢放风筝。每年的清明左右,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父亲都会带我去放风筝。

  今天,父亲就要带我到世纪广场去放风筝了,我急切地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恨不得像风筝一样一下子飞到世纪广场。

  世纪广场终于到了,我的父亲拿出我们的“长龙风筝”,我帮父亲将风筝一节一节仔细地理顺好,我的父亲把粗粗的呢绒线上的钩子挂在“龙头”的挂钩上锁定。我便拿着“龙尾”,向后面一步一步地移动,我的父亲拿着“龙头”也向他的后面移动,待将“龙身”拉直后,我们默契地等待着稍大一点的好风的到来,因为“长龙”需要较大一点的风力才能起飞。

  好风已经来了,父亲迅急地把“龙头”向上一抛,手拉着呢绒线,紧盯着它的起伏,倒着身子后退着小跑起来。就在父亲抛“龙头”的瞬间,我将“龙尾”平稳地向上一托,风筝便随着父亲的掌控,稍微有些沉重地飘了起来,渐渐地升高,渐渐地轻颖,它一直攀升,进而由大变小,越来越高,越来越远,越来越潇洒了。

  我们的“长龙”在天上随风起伏,上下舞动,左右地摇首摆尾。父亲紧握着线拐,努力地压线、松线、收线、放线,动作娴熟优美,洒脱自然。

  我的父亲看我有点怔怔的样子,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笑哈哈地对我说:“儿子,不要急,你长大了,肯定会比我会放风筝的!”

  我转过神来,坚定的说道:“我一定会像父亲一样,将风筝放的又好又高。”

  我望着天上的“长龙”,自豪于我是龙的传人,中华是龙的故乡,中国人自古就有龙的精神。是龙,就要凌霄九天,是龙,就要有凌云的壮志,是龙,就要自强不息。

  清明放风筝,使我明白了,龙要翱翔云天,就必须有一个湛蓝的天空。我是一只有待腾飞的雏龙,我的天空就是浩瀚的知识空域。

  清明放风筝的作文初中2

  清明节将要来临了,父亲母亲准备带我去滨海公园放风筝。

  在这之前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别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去家乡祭祖、插柳或和家人一起郊游、踏青……而我的选择是最微不足道的`,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那就是-----放风筝。(包括野吹)。

  盼望已久的清明节这一天终于到了,我和父母慌忙地吃过早饭,一起骑着电动车,带着风筝,来到了滨海公园。

  在那人来人往的小径上,我和父亲母亲是那样的欢乐,那样的高兴,我们三人,手里拿着风筝线在小径上来回奔跑、跳跃着,这时,我完全沉浸在欢乐之中,父亲母亲也甜蜜地笑了。我们笑得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幸福。此刻,没有什么词语能够表达我们的心情,也没有什么词语能够表达我们的愉快,啊!

  当时,我要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好幸福,我好开心呀!”

  哟哟!光忙着放风筝,饿着肚子了,我和父母把带来的一块干净的大花红布铺在小径边的草地上,再把干粮和水放在大花红布上。然后,我们一家人围着大花红布坐在草地上,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品尝着鲜美的食物和水果。别提有多开心了!

  吃完干粮,我便和父亲下围棋,哎呀!

  又输了一个子儿,这可咋办?如果再被老爸吃了一个子儿,那我可就全军覆没了,如果这样,我岂不是输定了?后果果然不出所料,我输了。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果然没错,快乐、幸福、开心、高兴的时间总是很短!

  不过,今天和确很开心,同时也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啊!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的。

  清明放风筝的作文初中3

  放风筝是清明前人们最爱玩的游戏。风筝,在我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时期,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军围困,大臣羊侃曾用风筝系上诏书,招来援军救驾。风筝最初的作用只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入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爱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

  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穷居著书”时,细究风筝扎糊之法,还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此外,古代放风筝又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妨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纫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清明放风筝的作文初中】相关文章:

1.放风筝初中作文合集

2.放风筝初中作文

3.清明节放风筝作文500字

4.清明节放风筝600字作文

5.清明节放风筝作文

6.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作文

7.清明节放风筝作文700字

8.清明放风筝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