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民俗风-开封陀螺

时间:2021-08-31

古城民俗风-开封陀螺

  漫步在新柳如烟、丛丛新绿簇拥的开封滨河路环城公园,你会感动于古城开封那勃发的生命力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一袭白衣白裤的鹤发童颜的老者,那精准到位的一招一式,颇有太极张三丰的风骨;几位虽已两鬓飞霜但却风韵绰约依旧不减当年的阿姨,认真地练习猫步,正组建老年模特队;酷爱书法的残疾人掂着活好的泥浆桶,正在澄净如洗的瓦蓝地砖上泼墨……而这其中最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那响彻古城上空、惊心动魄的“啪”、“啪”抽陀螺的甩鞭声。

  有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原,中原的传统文化在两都——河洛文化和汴宋文化。”而东都汴梁一直都是一个“八方争凑、万国咸通”的旅游休闲城市。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开封文化宝库中,具有浓郁的开封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又是她最炫丽的一个篇章;在古风古韵、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中,流传久远的一种古老的民俗体育运动“打陀螺”又是她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源远流长的陀螺史话

  陀螺起源于宋而定名于明。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苏汉臣(开封人,曾在北宋徽宗宣和画院当过招待,以刘宗古为师,工於释道人物之画,尤其婴戏画更有独创之功力)《婴戏图》中,画面的前方有两个孩童,正打着陀螺玩耍,也证实当时确有倒钟体的陀螺出现,由画面考察,当时的陀螺应是木制的,像个圆锥体,用绳子缠好了,往地上前抛后扯,陀螺便在地上旋转起来。一直到现在,大陆北方的儿童在冬季及早春时节还流行这样的'玩法,尤其在结得厚实的冰面上抛打,更别有乐趣。另外一幅苏汉臣的作品《秋庭戏婴》中,有个推枣磨的道具,利用两个枣子,加上一个剖了一半的枣子作成支架而成枣磨玩具,那是一种旋转、平衡的游戏,游戏时,谁能让枣磨保持平衡、转得久,谁就获胜;这幅画也能证明当时已有多元的陀螺玩具型态出现。发展到明代晚期的陀螺已跟今日的鞭打陀螺无异;刘侗的诗歌《杨柳活》撰述:杨柳儿活,鞭陀螺。这时期“陀螺”一词已正式出现。

  二、老少皆宜的陀螺运动

  如今,随着开封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以及市政规划的休闲广场越来越多,这项流传久远的古老的民俗体育活动——打陀螺,逐渐成为开封人茶余饭后健身项目的首选。放眼滨河路的环城公园、西郊的金明广场、龙亭公园广场,随处可见打陀螺者,有挥舞长鞭把一个硕大的陀螺抽得滴溜溜直转的老者,待陀螺达到一定的转速,却又不停地甩动长鞭,享受那“噼噼啪啪”炸响的清脆,直甩到大汗淋漓,索性光着膀子,率真、惬意而又酣畅;也有不太老道的玩家,虽说抽不出鞭鞭脆响,陀螺也往往转不了个把分钟,但手中挥舞的长鞭偶尔也能爆响一次,陀螺也颇有默契地转上三五分钟,那种成功的初体验便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咧着大嘴宽厚地呵呵笑上几声;还有学生模样的少年,正眼馋地盯着老爷爷手中上下翻飞的鞭绳,终于耐不寂寞,捂着自己并不太鼓饱的口袋,同路边卖陀螺的小商贩激烈地讨价还价;更有蹒跚学步的幼子在父母宽大的臂弯里左冲右突,不停地追逐地上旋转翻腾的陀螺,那清水般的眸子里分明写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欣喜。小旋风般的陀螺、爆响的长鞭,该有着怎样的魔力,让这些小小的人儿心里装下多少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