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2)

时间:2021-08-31

鲁迅故居5

  12月27日,我们少年通讯社的同学们出了一趟差,把上课地点挪到了鲁迅的故乡绍兴。

  坐着大巴经过近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个字——大。房屋一间连着一间,前厅、书房、卧室、浴室、缝纫房、客房、餐厅、药房,再加上各式各样的祠堂,随处可见的天井,走得我晕头转向,像在穿越迷宫一样。鲁迅故居给我的第二感觉是两个字——古朴。房屋都是木头结构的,桌椅上的雕刻精细美观,祠堂里的每一把凳子上雕刻的图案,一模一样,简直像是复制的。门窗特别漂亮,方格形的,花朵样的,龙纹的,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鲁迅故居给我的第三感觉是三个字——有文化。祠堂里随处可见的是鲁迅先生的亲笔书画,就连卧室也挂满了鲁迅的诗词。端庄典雅的楷书,龙飞凤舞的行书,古色古香的隶书,虽然我读不懂上面写了什么,但是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绍兴之行最让人难忘的就是三味书屋了,这是鲁迅小时候上课的地方。为什么叫三味书屋呢?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三味即“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做大官;“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山珍海味;“诗书滋味长”就是体会书中深奥的内容,从而体会深长的滋味。走进三味书屋,大家最感兴趣的是鲁迅的座位,特别是他桌子上那个远近闻名的“早”字。我曾经听说,一次鲁迅为了给父亲抓药,上学迟到了,被老师批评了。鲁迅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在座位上刻了一个“早”字,以便提醒自己以后不能再迟到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这次体验活动,使我知道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鲁迅故居6

  还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鲁迅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只知道他一定是个很厉害的人。你看,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上都有他的文章,难道还不有名吗?

  后来上了六年级我才开始真正了解鲁迅,读了他的文章作品才发现他嫉恶如仇又爱憎分明,他粗犷刚烈又胆大心细。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

  趁这个寒假,我迫不及待的拉着全家来到鲁迅故居,想在生活中更多的去了解这位有个性的学者。

  阴冷的冬季刚好与景区的白墙黑瓦房屋,黑灰色的屋檐,浅灰色的路面,还有乌篷船上那些穿这白上衣和灰长裤的船夫相呼应。我忽略了周围服装鲜艳的人们,来到这里,只感受到那浓浓的文化气息。

  远远地我望见了一张鲁迅的脸,刻在墙上。这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正抽着香烟,神情十分专注,仿佛正琢磨着人生的苦难。随后走近了才发现下面有几个铜人十分有趣,其中有一个和课文中的闰土十分相像,他正坐在板凳上咧着嘴笑呢。

  沿着窄窄的小路走进三味书屋,这就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我们顺着小路走,跨过了许许多多的门槛,走过了许许多多用石头铺成的小路,看见了他们吃饭的地方。里面有一张黑色的小圆桌,这跟现代形状没什么区别,但上面刻着花纹是真的别致。我妈妈说自己小时候看过这样的家具,可对我来说,这就像是另一个时空的事。想象着鲁迅在这里上学,在桌上刻“早”,好像书中的故事一下子跃入到眼前来了,既熟悉又陌生。

  出了三味书屋,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鲁迅故居和故居中在鲁迅笔下生动有趣的“百草园”。刚开始我以为只是景区里面工作人员种的蔬菜园呢,普普通通,但是看到了一棵参天古树,我才醒悟到这个“特殊”的菜园。它给予了鲁迅小时候的快乐童年,我想,鲁迅笔下的那些快乐,就是童年,是故乡的家吧。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在里面我们新奇的体验了“拓印”,带了几张鲁迅的画像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走出了鲁迅纪念馆,咕噜咕噜的肚子叫声提醒着我应该要吃午饭了。我们找了家“寻宝记”餐馆就进去了,鲁迅边上的餐馆都这么有特色,我们不仅享受了美食,还听了越剧,品尝了十年陈黄酒。

  这次参观了鲁迅故里,让我更加了解了鲁迅,普通的环境里却造就了不普通的“大人物”!

鲁迅故居7

  幽深的古树,白墙黑瓦的房屋,推开门,“嘎吱”一声,仿佛走进了新的世界,我来到了鲁迅故居,来到了鲁迅生活过的地方。

  外面是被无数葱绿树木掩映着的白墙黑瓦,里面却是木结构房屋,似乎还能够嗅到一点儿岁月的气息。啊!这就是那位大文豪鲁迅生活过的地方吗?一步一步踏进去,那些青石板砖闪耀着太阳的光辉,似乎在叹息着岁月的沧桑。哎!连这石板砖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鲁迅故居,真的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穿过天井,我们就来到了大堂,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的桃木家具,似乎在庄严地宣告:这是主人们坐的地方。家具上精美的纹路,却已是百余年前流行的花样。时间已经悄悄改变了一切,就连大厅上摆放的挂画,都还是一百多年前那种红艳艳的牡丹,如今社会已经难觅踪迹。椅子上落满了尘埃,静静地躺在那里,也许是岁月将它们变得沉默。

  走过大厅,木板房依旧是“咯吱咯吱”的响声,仿佛在抗议着游客们踩得太重了。我连忙放轻脚步,不敢惊动地板上的浮尘,将脚轻轻地抬起,又轻轻地落下,不留一点儿声音。夕阳从狭窄的门缝穿越而来,将我的影子照得又细又长,不知鲁迅当年有不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如果经历过,那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

  鲁迅的故居,是那样的迷人,是那样的令人捉摸不透。那些高高挺起的古树,那些细细长长的斜阳,还有那些已经成为古董的家具,和落在上面的尘埃,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浮想联翩!

鲁迅故居8

  跟随导游一起,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这次,我可要好好看看这里,据说是很有趣的。

  眼前出现了一幅梅花鹿伏在古树的下的画、八个人的教室、一张刻着“早”字的课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眼前就是鲁迅读私塾的地方------“三味书屋了”。我仔细观察着,那张梅花鹿的画旁边还有鲁迅老师寿镜吾的画像。联系课文,我想起了鲁迅鲁迅写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的一句话:上课时,学生要对着梅花鹿拜两次。第一次拜孔子,第二次拜先生。看到鲁迅的课桌,我想起了爷爷给我说的鲁迅的故事:“知道吗,鲁迅小时候读书时,有一次,多做了些家务,迟到了,。老师责备了他。之后,他在课桌的右下角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鲁迅就再也没有迟到过。”站在“三味书屋”前,突然觉得自己又有了学习的榜样------鲁迅。我还发现,这里还有鲁迅曾经写的书签,其中一张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鲁迅小小年纪的时候,就懂得怎样读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走到几个门洞,便来到“百草园”。难怪鲁迅说,小时候这里是他的乐园呢!鸣蝉在这里叫个不停,我们来了,黄莺、麻雀、云雀,还有不知名的鸟儿一忽直窜云霄。身旁有口井,我觉得很新奇,导游说,这口井便是鲁迅家人取水的地方,鲁迅小时候还在上面跳来跳去,玩得十分快乐,草丛里有蟋蟀吗?出于好奇,我扒开草一看,没有我想象中的蟋蟀从洞口探出头来,像个侦察兵是的,东张西望,然后回洞里去的情景出现。不过没关系,这不影响我们的心情。一只白夹的鸟一会飞到天空中,一会飞到树林里,好像我们顽皮的孩子一样,一刻也不停歇。我想这是不是鲁迅文章里写的张飞鸟?也许就是它哦。

  走进鲁迅故居,我好像读懂了一点鲁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