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与欲望的作文5篇(4)

时间:2021-08-31

  4让“欲望”成长为“理想”

  无论东方、西方,励志教育都是盛行的。孔子为实现“有道”社会的理想而“知其不可而为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成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识形态;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而隐忍苟活,才有“绝唱”《史记》的诞生;今天,小学生都知道周恩来能成为人民爱戴的总理,是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东方是这样,其实西方人也是用理想来支撑人生的,《炼金术士》在西方一版再版,它启示人们实现梦想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美国、法国等国家都把这样一本宣传梦想的力量的书放到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西方评论家把这本书誉为影响心灵的经典。

  我们当然承认理想的力量。问题是,我是普通人,拯救苍生的远大理想离我太远,我还需要坚守那渺远的理想么?

  其实,常识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伟大的事业都是从点滴小事做起的,那个理想,在事业成功过程中,能起到一种精神动力的作用,让我们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不随便放弃。

  中国文化传统上把世人的人生态度分为“入世”和“出世”两种,哲学家、国学大师梁漱溟把这种传统的两分法细化为“逐求、厌离、郑重”三种,这样来区分人生态度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欲望”和“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首先有要有逐求的愿望,才会把人的才智发挥到极致,努力去挑战外部世界。我们起码应该肯定“逐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人们在这个层次的追求中碰到矛盾的时候,会有痛苦,会产生一种进退的煎熬,于是有人就会觉得人生太苦,一部分人就选择归隐,或干脆遁入空门,这种人生态度曾在古代的乱世大行其道。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样一部分人,不怕苦心志,不怕饿体肤,不怕空乏其身,艰难困苦,勇往向前,这就是梁漱溟所说的“郑重”的人生态度。“逐求”的态度是对人和世界的关系而言的,“郑重”的态度是对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而言的。

  我们突然明白了,人活下去的动力来自于追求。当我们要解决温饱等基本生活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得要有欲望。

  适当的欲望不是罪过,当我们想拥有前进的物质基础的时候,就有了动力;当我们想让我们的亲人生活得好一点的时候,就有了奋斗的方向。

  只是,我们的人生不只是温饱那么简单就可以满足,当我们解决了温饱,我们也住上了三室两厅,我们也开上了“本田”、“奥迪”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不是“欲望”所能解决的问题,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这个时候必须要有理想来支撑我们的人生。马斯洛心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满足了浅层次的生活需求后,必须要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来引领人生,其中理想就是高层次的需求。于是,我们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老而弥坚,周游列国,那是因为西周初年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成了他的理想;我们也明白了,司马迁为什么他的那些真朋友假朋友都觉得他该为尊严而死的时候他能选择那么艰难地活着;我们也明白了,马云完全不必为温饱担心的时候,他为什么还要殚精竭虑地往前走,去开辟一个又一个的新领域?是社会担当情怀让他们成了这个社会的精英。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该成长,让我们首先拥有欲望,去建设前进的物质基地,然后,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这个基地上腾飞,成为这个时代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