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前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前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解剖误区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孩子们面临的是阅读与写作要求的提高,面对这种转变,多数孩子是惘然失措的,如果老师不注意,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

  一、还停留在低年级阶段,过于帮扶,还像保姆一样当知识的喂哺者;具体表现:阅读课的分析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讲,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是十足的以己度人。这样的教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1.学生因为不用动脑动手,只是被动地接受,根本没经过自己的劳动,所以印象不深,掌握不牢是正常的现象。

  2.学生的阅读技能根本没得到培养。

  3.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高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没站在学生实际年龄的高度也没了解学生的学识水平,只是单凭教者的视点去学生的看问题,站在成年人的高度去臆测学生的需要。具体表现:

  1.对学生到底不懂什么根本不清楚或者干脆视而不见,把他们当作已经具备一定理解力的成年人。

  2.不交代任何阅读方法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3.误解以读代讲的作用,只让学生毫无目标地拼命读。

  这种教法的弊端:因为教师没正视自己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所以,学生只能茫然地去摸索,仿如黑暗中行走,没有方向。当然,学习的收获,有效课堂的建设,更是无从说起了。

  三、阅读与写作生硬分离结合,都说读懂一篇文章是吸纳,能写一篇文章是倾吐。如果写文章是树上开出的花,那阅读就是泥土里的营养。可惜的是,明白其中道理的教者,却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他们俩亲密的关系。课内的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外,一大重要目的就是仿写的好对象。因为教材的文本是经专家选录的佳作。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文本紧贴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业水平。他们简直就是孩子依样画的“葫芦”。不给他们“葫芦”,不教他们如何照着“葫芦”画,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孩子,如何会写?这个过程包括了积累词句,包括了学习布局谋篇。

  第二部分:解读教材

  (一)《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较长,以优美的语句描写,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条理清晰,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分述部分又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这样的层次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具体叙述的。着重写了物产丰富,从而突出了主题“美丽、富饶”,课文又抓住每一事物的特点来描述。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第三部分:理念先行。

  要学习这样文字优美的阅读课文,要把握以下的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

  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引导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在感知文本前,学生欣赏形声同步的 录像,视听结合,眼界大开。原本对西沙群岛模模糊糊的认识一下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心中也油然升腾起对西沙群岛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四部分:了解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二年级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较快,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字能力和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理解感悟能力得到加强。但是,这个年龄的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尽管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特别是小榄的学生,平时对大海也难得一见 ,因此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关于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2.《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反思

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4.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反思

5.部编版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6.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篇

7.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8.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