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是根据小说改编的。yuwenm小编整理了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和以前一样,徐静蕾把故事讲述得很让人流连忘返。片中一系列的故事情节线索套路也会牵引着你走过这一个多小时的体验。影片一开始的节奏很紧张,让我不禁想会不会像徐克拍的《女人不坏》一样想来个大转型呢?等到后来等我跟随着导演心中的杜拉拉在经历那些事儿,慢慢地放缓了脚步。故事讲得有条不紊,在前后的节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能这就是老徐想要的效果吧,虽 然它在某些方面让我觉得不舒服(我是指在节奏统一上做的不好)。但电影就是这样,做好了有做好的效果,做不好有做不好的效果,没准哪个你自己不满意的或满意的就成了观众满意的或不满意的呢?
后来我想,徐静蕾真是个聪明的导演,是的,她是聪明的。在许久没有电影作品(我是指她担任导演)的她杂志办的依旧红红火火,博客上的依旧喜气洋洋,除了这些,该做点什么呢?徐静蕾自己都说过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所以在2009年她大张旗鼓地买下杜拉拉的电影版权,又大张旗鼓地拍摄,包括这中间请的两岸三地明星担纲、商业精英加盟编剧、国际知名大师协助……所有这一切似乎预示着这将是一部不可抵挡的电影。说实话,这次我去看电影的第一个目的是我很久没看电影了,第二个就是我对老徐的期待还是很大的,我想象:她总能给我点什么吧,就像我很期待韩寒能给我点什么一样。
有点跑题,话说回来,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当人们不再去注意影片所要表达内容时目光往往放在了演员本身的演技上,甚至只是明星的脸的光芒上。 电影对原著还是很尊重的,不能说改动很大,只是老徐特意将爱情的成分有意夸大,但我觉得这并无妨碍,因 为片子本身并没有讲述杜拉拉是如何升职的,而是如何谈恋爱的。读过原著的人可能会抱怨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没有如何如何详细地说明杜拉拉是如何升职的,但我 想说的是既然你看过了《杜拉拉升职记》的原著,那么何必还要来看电影呢?我们来看电影无非就是要自己放松一 下,少了个周末的电影,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我想我们对电影也没必要提太搞的要求,如果你真的在什么电影里探讨了生活伦理,发现了人类智慧,总结了宇宙 奥妙,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走向哪里等问 题的话,我建议还是不要看电影了。看来徐静蕾想告诉我们的也是这个: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你自己去创造意义,你才会活的欢乐。
老徐说的对,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部快乐,她也说过, 不像以前导的戏那么复杂沉重。多多少少会有自己快乐 想给自己减压的`想法在里头。不妨想想看,有钱的他们拍了,没钱的我们看了,这就是一种和谐。电影整个架构起来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精神领域的幻想或窥欲被放 大到荧幕而同时让更多的人一起经历,你哭你笑你打闹 ,再一看,原来这么多人会陪着你哭陪着你笑陪着你打闹,所以电影是什么,电影通过拍摄者(更多的是决策 者)拍摄去实现未拍摄者(被决策者)的幻想。
最后,请大家不要期待本片能为你指引多少关于职场的 生存法则,其实这些所谓的法则也没必要由谁来教,说白了就是:勇于进取,善于学习。我想徐静蕾之所以没把这些说的太细,也是之前说过的我们没必要要求一部电影能说多少东西,以下摘抄下老徐的话:“我想,一个电影不可能承载太多的东西,导演也用不着把哪一个电影当成自己的终极之作,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想说的话太多反而容易造成混乱,什么都想说,实际上什么都没说清楚。这是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的,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不希望一个电影能够包罗万象讲尽人间冷 暖,决不往高了生拔。”徐静蕾着实是个聪明人。 最后的最后,我想到有人拿章子怡担任制片的《非常完美》和它作比较,我想真要这么比的话,我还真推荐《杜拉拉升职记》。
看完电影,一堆杂音。
这片子很难不被和《穿普拉达的恶魔》比,同样是菜鸟女如何在职场中挣扎求生,同样是讲的是看起来光彩耀眼的职场生活。相比之下,杜拉拉的电影节奏太匆忙,不是快,是匆忙,感觉徐静蕾想表现太多的细节和场景,限于时间和体裁,只好把很多细节场景堆在一起。信息量很大,但是观众未必完全吸收,留下印象。
《穿普拉达的恶魔》中,米兰达的优雅缓慢登场,对比的是整个杂志社因为她的提前到来的一片混乱,一慢,一快,一方面突出了米兰达的“范儿”,一方面让观众对米兰达对手下的残酷有了第一印象。
普片中安妮有一堆好友,杜片中也以杜拉拉的弟弟这个角色来作为杜拉拉日常生活的补充,我第一个反映是,这个弟弟不会真是徐静蕾的弟弟徐大刀吧?姐弟之间固然看起来更温馨亲密,但是一堆好友也有不同的衬托作用。
展示北京的壮阔时,反复都出现了悲剧的建筑:大裤衩。我每次看到大裤衩出现在镜头的右边都忍不住笑出来,徐静蕾不是和ccav有仇吧。不带这么损ccav的。还有就是这几次出现大裤衩,感觉是同一机位一次拍摄的,因为角度和伸缩几乎一致。
杜拉拉升职记小说主要是讲杜拉拉如何在外企生存,升职,爱情只是个意外的产物。电影把杜拉拉和王伟的爱情作为了主线,很难说这么做的对错,因为我们不得而知导演徐静蕾是打算拍职场片还是爱情片, 不过爱情为主线的结果是淡化了很多小说中外企生活残酷的一面。因为电影变成了爱情片,所以原作中玫瑰和李斯特的斗法,王伟前女友黛西和王伟的斗法,杜拉拉和黛西手下的斗嘴,都消失了,杜拉拉在DB的升级变得没得受什么人为因素的影响。对比穿普拉达的恶魔,安迪的上级一开始就试图把安迪打到阴山背后,永世不得翻身;以及各式各样的勾心斗角。差距还是蛮大的。 这是个遗憾,大家都知道现实生活不是那么光明,这毕竟是电影,不是童话。
玫瑰和黛西合二为一,并且从上海女人变成了至少是海归。是个不错的改编,小说里对上海女人有一种刻骨的仇恨和挖苦:永远都是气质美女;永远都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小聪明;下场都不好。电影要这么拍,估计就别在上海放了。而莫文蔚演的很出彩,莫文蔚没正经在职场上滚打过,却自然地演出了对手下的刁难,迁怒;对上司的不卑不亢;看到杜拉拉和王伟在一起时的冷静。真是生活里常见的职场白骨精。戏里她一面提前告诉王伟其被解雇,一面不许杜拉拉走漏消息;年会上当着杜拉拉和王伟共舞一曲,又翩然而去。这一个情节不知道是谁设计出来的,太生动了,完美展现了一个心机深沉的女人。这么阴阳两手,既让王伟对杜拉拉生出不满,又让杜拉拉被当面打脸,还拒绝了王伟的挽留,成功地在这两个人之间埋下了不定时炸弹。牛人啊!
本片里,杜拉拉和王伟在板件冲突一场戏里,徐静蕾的气势不太足,给王伟的巴掌也不如原作响亮,感觉徐静蕾是在念台词,而不是如小说里破釜沉舟逼王伟摊牌,然后转身走人。黄立行没有原作里王伟那种京城子弟的慵懒和潇洒。给徐静蕾的压力也不就如原书描写的足。我很好奇女性对黄立行怎么看,我只觉得他尖嘴猴腮,没想到身边几个女性,个个都说他帅,迷人,等等。看来男女眼光还真是不同。 此外,海滩一场戏,王伟嘲笑杜拉拉身材不好,如果王伟台词念慢一点,镜头多给几秒,效果会不会更好? 这个笑点几乎是一闪而过,我是觉得比较遗憾的。
小说里杜拉拉的几次升职和加薪,都是艰苦作战得来的,而在电影里却化成了简单的N年后,数字XX。这个表现手法应该说是比较苍白的。小说里杜拉拉干掉野心勃勃的帕米拉,和黛西等人斗法。等精彩情景,展现了杜拉拉在残酷现实里的成长,而电影里却完全没有,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雇人的场景。
对比《穿普拉达的恶魔》里,安迪亲自去通知曾经的上级,其被取消去巴黎的一幕比,更是高下立判。
不过要说成功的地方,也不是没有,杜拉拉一开始的浅色,菜鸟打扮,随着剧情的进展,慢慢开始变成彩色,大胆的职业装,最后进化成前上司玫瑰的一身冷艳黑色,倒是比较能表现人物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一看,哦,原来本片从头到尾都在炫耀衣着光鲜来着。原来这不是童话,不是职场片,更不是爱情片,是时尚片……
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感觉就像是一场有故事情节的时装发型化妆秀。爱情故事中没有惊喜;职场故事只是蜻蜓点水;人物对话平淡无奇;老徐的表演矫揉造作,令人鸡皮四起;男主角丑得惊人;唯一的安慰是片中的三个女配角莫文蔚、李艾、吴佩慈的表演非常到位,人物性格塑造鲜明,令人信服,尤其是莫文蔚,她虽然长相一般(迦兰见过其本人),但却是为舞台而生的那类演员,镜头感强。
先说说老徐。从老徐一开始红我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她。虽然说各花入各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我还真的搞不懂她到底为什么受欢迎。说她有才也是差强人意,她备受瞩目的导演和书法作品水平皆非常非常一般。人也实在不漂亮,没有什么女人味。作为女人,我看舒淇的娇嗲,听舒淇的娇嗲都非常舒服受用,但说实话,看老徐发嗲,我真的立即起鸡皮。作为一个专业表演系毕业的科班演员,她的表演怎么可以娇柔造作到如此地步?对老徐表演的终极评论是:她只有五种表情。一是露齿开怀大笑;二是婉约抿嘴羞涩浅笑;三是木然全无表情;四是生气嘟嘴作受气小女生状;五是边说边哭。我说老徐不会表演,实在是因为她不知道表演的真谛,她的表演只有表面,而没有灵魂。她演的所有角色,没有一个能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去咀嚼和体味人物的内在,与角色的灵魂对话。也就是说,她只会表情,而不会表演。不要说把她和老戏骨诸如蒋雯丽来比较,那简直不是一个段位上的比较;就在同台戏中,她的表演也绝对地输于另三位女演员。
没有灵魂的角色,她换再多的服装,梳再多种发型,依然不能感人。不感人的表演,便是失败的表演。我用十多年的时间期待老徐的进步,但我终于发现,我不需再期待了,她不是为舞台而生的,艺术灵气永远无法强求。她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对茨威格的亵渎,如今的《杜拉拉升职记》虽然对原著伤害得没有那么严重,但依然是败笔之作。究竟她知不知道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表演?同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想请问她能不能琢磨一下人家琼芳登那种令人折服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