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观后感范文(2)

时间:2021-08-31

  【《革命之路》观后感,结局好看吗】

  《革命之路》这是April在朋友小聚中宣布消息之后说的话。我们不会再年轻,我们不想生活再一次溜走。

  这个消息其实并未得到太多支持。Mily夫妇私下议论这个决议的不可思议和疯狂,Frank的同事也只认为这是说说罢了。最现实人的,往往是最先看到理想主义者的不堪后果。最可悲的还在于,最理解这个想法的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在接触这部电影以前,快餐式的电影给我制造了太多美梦,虚幻的浮躁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向往沉醉。反而看着这样的“婚姻关系探索片”,没由来感到一阵低调沉稳。妻子是科班出身的不成名演员,婚后搬家成为全职主妇,偶尔在小镇的舞台上和不专业的人演着不喜欢的剧目。丈夫是一名普通销售职员,赚钱养家糊口。这样的身份,谁还能想到当初两人相遇时激情四射的样子?

  我很不堪地把这部电影看成了心灵鸡汤般的励志片。

  老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April重温相片看见丈夫和埃菲尔铁塔的合影,想起丈夫说的“巴黎是最能乐活的土地”,这段回忆被她像救命稻草一般抓住。与其说她是为了丈夫能够真正寻找到自己所要的生活(Frank常说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倒不如说她是为了自己能够摆脱现在的空虚,到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要是没有巴黎,纽约、罗马甚至埃及,她也都会。

  所以当Jonh问道你们是否是“running”的时候,一心激情的Frank说只是为了摆脱这无尽的空虚,这也是逃避。

  作为精神病患者的Jonh扮演的是看清一切的点化者,说出来的话也句句哲理,比如在树林里说“很多人都知道空虚,但真正要看清空虚之后的绝望,需要勇气。”在得知计划被取消后,他怒斥Frank的懦弱,同情处境悲凉的April。但是他也是令人难过的角色,虽然看似对自己的生活目标明确坚固,却被囚禁在疗养院。往更深一层探讨,所谓的“精神病”是否就是他的理想化思想和行为想坏了周围的人们从而被误会被害怕?我们不得而知。可能在五十年代的美国,这种思想的确过于开化,过于不现实。

  放在现实来看,这样的矛盾,不是几句话说说就能解决。或许我们能够听从内心的召唤,想改变,但是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十几年的生活腐蚀,还有勇气在不理解的眼光中坚持么?

  可以看到,男女主角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便是决定巴黎到准备巴黎的日子。他们想象到了那边新生活的美好,April可以出演戏赚钱,做政务秘书,Frank可以慢慢想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这样的想象在到达巴黎之前太理想太虚幻,却给了他们莫大的鼓励和勇气继续在这个小镇生活。因此,梦想的照耀功能与生俱来,从不褪色。这样的计划在实现之前,都是一个神圣的图腾,充满信仰和光芒。这样的追寻因为未知而显得美妙又刺激。

  但是男主角在面对升值加薪前途一片光辉这样的情景下,犹豫了。公司老板在餐厅给这个30岁的男人讲着自己父亲的话语“人们一生中只有少数几个机会,若没有勇气把握住,不久之后只能呆坐在一旁,思量则别人怎么会如此成功。”仔细想来,若在十年前,再近一点五年前,Frank都会不要要这些物质的虚荣,会毅然和April巴黎。但是现在,他只是一个步入中年的男人,结婚,有两个小孩,要养活起整个家。仿佛追寻梦想和真正想要的生活变得虚幻起来,不再那么重要,在生活中占最多比例的也不是那个东西了。April的话着实具有刺激效果,但是相比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一切,那些未知的新开始更加飘渺。

  转到April这边,她坚强,安妥。如果她是单身,她方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美妙动人。但是婚后的牵绊却让她如此劳累。在挣扎之后得不到结果,她选择了报复一次丈夫的背叛。她的死亡是出乎自己的意料又是在自己的准备之中的,与其这样痛苦生活下,倒不如以死来做妥协。有些决定无关自私,关乎信仰。

  我不能说喜欢谁讨厌谁,我同情这两个角色。他们在试着与不堪的现实斗争,却终究以失败告终。

  说到我看成了励志片,着实有些可笑。但是我明白的是,以后的人生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实在太多。可能为了另一半,要放弃自己的骄傲和坚持,陪他度过平凡安稳的一生,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怎么度过那慢慢长日?

  我也明白的是,最好现在就为了想要的生活努力,少留遗憾。

  最近过得浑浑噩噩,一个人宅起来看书吃饭,心里念着27日开始的旅行,又觉得将是充满希望和快乐的。没有找到要的地方,没有定下来的工作,这样的自己像是飘忽的蒲公英。

  才后悔起之前的20年有太多的错过和遗憾。想要弥补。不要想着重新开始,因为生命是延续的,过往的岁月总是留下疤,供我们阅读。也不要奢求揭开它,因为注定会重新流血。我们要做的就是随着自己的心走,越来越沉稳,越明白前方。

  好好保护自己,少受一点伤,多一些快乐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