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启七年,“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乘舟落水成疾。他自知命不久矣,便把相依为命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叫到跟前。信王伏在榻前,垂泪宽慰皇帝要保重身体,皇帝轻抚着信王道:“吾弟,当为尧舜。”不久后,熹宗龙驭上宾,信王登基继皇帝位。信王登基后,立即处置了熹宗崇信的太监魏忠贤。《绣春刀:修罗战场》里的故事,大致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
信王朱由检在电影里,不算是个光彩的角色。熹宗落水,大致是信王的阴谋。影片的最后,朱由检荣登大宝,踌躇满志,三下五除二就让魏忠贤靠边站了。大明朝仿佛就要迎来新的气象。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崇祯皇帝非但没有扶大厦之将倾,成为尧舜,还做了亡国之君。
受《万历十五年》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从1587年起,种种征兆都预示着大明朝即将覆亡,崇祯皇帝只不过是个倒霉蛋,非亡国之君,行亡国之运。又有人评论说,崇祯的时代“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大明朝灭亡的责任,不应该崇祯皇帝来背负;更有人赞赏说,崇祯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面对内忧外患,不赔款、不割地、不迁都,实乃大大的明君。
然而明朝的亡国之君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后世唏嘘,无非是同样作为亡国之君的秦二世、隋炀帝,是亡于暴政,李后主宋徽宗,是亡于昏庸,汉献帝唐哀帝,是亡于无奈。崇祯皇帝明明又勤政又努力,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都不至于覆灭,到了崇祯这里国家反倒亡了,实在让人心生怜悯和同情。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就个人奋斗而言,崇祯确实很努力。对历史进程来说,大明朝有党争,野有叛乱,外有建州女真的兴起,当真是内忧外患,气数将尽。明史专家黄仁宇曾说: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但是大明朝一定要灭亡了吗?或者说,一定是要在1644甲申年亡国吗?
如果崇祯皇帝聪明一点,柔和一点,威仪远播的大明帝国大概未必会亡。排除了历史学家们玄而又玄的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甚至气候原因外,摆在崇祯面前的大难题实际上主要是两个,一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起义,二是女真的入侵。史书记载,李自成攻到北京城下的时候,也只是想求个裂土封王,并非一心一意的要颠覆大明朝。而女真部,整个八旗军也不过十数万人,比着数千万人口的大明朝可以说是相差甚远。崇祯皇帝初继位时,李自成还不成气候,女真的威胁虽重,大明朝还有袁崇焕、孙承宗、祖大寿、吴三桂等骁将在。在崇祯皇帝勤奋的治理下,敌人越来越强,大明却越来越弱了。到了农民军攻到北京城下,崇祯皇帝不想着逃亡祸乱较少的南方避灾自救,以图再兴,竟然弃万千百姓于不顾上吊自杀,真是大有巴不得自己的王朝灭亡之势。
史书上评价说,崇祯皇帝“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崇祯一朝,前后17年,换掉了十几个兵部尚书,几十个内阁,只要是出一点岔子,或者是皇帝认为这个人不行,马上杀了换人。这最终导致大臣们对皇帝越来越不信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即使上任了也战战兢兢,不敢放手作为。越是无所作为,皇帝越对大臣们表示怀疑,陷入了恶性循环。崇祯皇帝死前众叛亲离,大臣们逃的干干净净,只有一个小太监服侍左右,足见其苛刻寡恩的程度,实在悲催。
回到电影里,郭真、沈炼、北斋、陆文昭、裴纶、丁白缨这些或是主动,或是被动的帮助信王办过事的人,不管其水平高低,信王全部把他们当成是一次性物品,用完就扔,要么被杀,要么被追杀,这个信王,还真是对崇祯皇帝性格的高度还原呢!
信王的心思,或许正是如同第一部里赵靖忠对沈炼说的那段话:“你们这群蝼蚁一般的东西,死了谁会在乎?”小人物的性命如同蝼蚁,那大人物的呢?呼风唤雨的魏忠贤、赵靖忠,也最终死于非命。貌似是大赢家的大明朝崇祯皇帝,也最终吊死在了一棵歪脖子树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这个缺乏信任、缺乏包容、缺乏尊重的时代里,人人都是蝼蚁刍狗,果真是不分贵贱,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