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2)

时间:2021-08-31

高三作文 篇2

  父亲不是苏州人。也许正因为这个关系,我虽然生在苏州这人间天堂,却并不完全有着苏州人如水般恬静、清婉的性格。表面上也许和别人一样散发着清澈如水的气质,骨子里却掩不住对泥土和大地的渴望父亲的家乡,是以产紫砂壶出名的。

  这个十一,我照例和父亲一道回宜兴。看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并不住在城里,他们住的地方,杨巷,是一个农村与城镇的混合体。一路上公路两旁始终有麦田,小时候我常常在田里发呆,或看天,或看云,就像一个稻草人一样。在田的尽头总是零落的农舍,从未改变。我知道,在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那么一小块似乎应该被称做乡镇的地方,但却仍有小块的菜田和老旧的泥路穿插在老式的二层民居中。

  但是,我想错了。当那一片惨白倏地跳进我的眼中,新铺的水泥路反射的日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我感到了震惊和失落。不是这儿,不是!那个承载着我的依恋,我的记忆的地方哪儿去了?我绝望地闭上眼,想抓住那些似乎正隐没在黑暗中的记忆。

  奶奶家的门外,应该是一条青石板路。不是苏州小巷中那种铺得整整齐齐的石板,而是由不规则形状的大青石嵌在泥土中,石头与石头之间并不严丝合缝,所以常常有那么一棵小草,一株野花天真地在路当中伸展自己的叶子。听爸爸说,当山还是绿的,天还是蓝的,下河抓到小虾就敢直接往嘴里放的时候,他就一路踩着这青石板去上学。爸爸说日头毒的时候青石板就晒得滚烫,像烧红了的铁板,走路的时候那才是脚不沾地,不是为着练什么“草上飞”,而是若是踩得时间长了,恐怕闻得肉香。布鞋是早已不穿了,赤脚更是从来不曾允许过的事。我原先还不以为然,不过是石板路,不踩就不踩,有什么可遗憾的。然而现在,即使我想踩着那坚硬的石板也已不能够。童年的欢笑掷在青石板上的回响,那些记忆,和表哥一起疯玩后流下的.汗水,都被封存在呆板的水泥下,再无迹可寻。

  路的旁边,也许有不到一米宽的一畦菜田,种着油菜,蚕豆和茄子,田的边际常常种着一排葱。若是有风,纤细的葱叶便会在风中舞动,生怕别人注意不到它柔软的腰肢。蚕豆花开时,会有或灰或白的菜粉蝶在田间穿梭忙碌,并不是什么唯美得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但是很适宜,一切似乎本来就该是这样的。等到下点小雪,那可再妙不过!积雪并不会很厚,所以看得见白雪底下肥肥的、绿油油的油菜叶,墨绿和雪白映衬,煞是好看,碰巧了,也许能看见农人漏收的一只小茄子,顶着一堆雪,像戴了顶松软的棉帽。这些曾都是我记忆中最平凡的景象。然而此刻,我只看见修得整齐的灌木傻傻地站在那儿,那些带着自然气息的景象,天上人间,再无处可寻。

  幸好,还有两口老井在。井沿上的青苔与凤尾草依旧青葱如故,看到它们,我才相信之前的一切是真的,那些思念,那些不变的记忆都是真的。井水依然清亮,映着上方的一块天空。只是没有了石板路和菜田的陪伴,它显得那么突兀。斑驳的老墙被刷得惨白,反射的日光射得人眼疼。在平坦的水泥路中间,老井站在那儿,那么不合时宜,哪怕,那本是它的位置。

  我感到撕裂般的痛苦,是一个人失去了他所依恋的难过。不是纳兰的“聒碎乡心梦不成”的痛,也不是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苦,似乎只有把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断章取义挖出来,才能形容。

  曾经有一段真实的梦摆在我的面前,但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希望我能记住那个梦,如果记忆会有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永远。

  哪怕沧海桑田,不变的,是记忆。

  我愿做个麦田中的稻草人,守望着我不变的记忆。

高三作文 篇3

  期待着春姑娘晓我的期盼,期待上帝听到了我的祈祷。期待着用心感受一季美丽,用爱打扮所有的圆地。期待春天的期待。终于到了“山门口”,我们打算先做专门晕人的中巴车上到半山腰,然后坐索道上山,然后步行下到半山腰,再坐中巴车下山。第二天的早晨,我还在努力画画呢,可可还是没有什么进展。突然,旁边有个大姐姐走了过来,高兴的说:“哟,你在画画,你这是画的什么?要不要我教你?”我连忙点头,后来她说是只要你发自内心地去画,首先要多这个要感兴趣,然后发挥你们的创造力,把你脑子里想的给画出来,不管好看不好看,你只要多练习就会画得好,你想想看,有些著名画家也不是以前画不好,现在还不是画家啊。

  清晨,我向往常一样坐在钢琴的面前,弹奏着贝多芬的创曲《献给爱丽斯》。随着音乐,我仿佛被带到了沙滩边,看着美丽的天空,吸着新鲜的空气。出乎意料的是,我被贝多芬的音乐,带到了海滩……

  “怎么搞的,防守那么差,进攻手段单一。射手都变水手了,太水货了“。看到他如此紧张,我在一旁边点头边回答:“没错,怎么那么水。“每当广东队进球后他都会很激动地叫好,特别在魔界分数差距很小的时候,他根本坐不住,仿佛他在篮球场上一样,而我在一旁无奈的看着他。球赛完了,输了,他在埋怨地说着,我在之前都猜出广东队会输的了,防守不好,教练不会安排战术,如果我是教练肯定会在那个时候暂停安排战术。他总是在自我安慰着…就这样,这样的夜晚在不断复制,持在此次调查中,5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重阳节已经过去了,但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仍发人深省。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知道重阳节,但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怎么搞的,防守那么差,进攻手段单一。射手都变水手了,太水货了“。看到他如此紧张,我在一旁边点头边回答:“没错,怎么那么水。“每当广东队进球后他都会很激动地叫好,特别在魔界分数差距很小的时候,他根本坐不住,仿佛他在篮球场上一样,而我在一旁无奈的看着他。球赛完了,输了,他在埋怨地说着,我在之前都猜出广东队会输的了,防守不好,教练不会安排战术,如果我是教练肯定会在那个时候暂停安排战术。他总是在自我安慰着…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