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广大高考作文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解析】
今年的试题整体上呈现“承前启后”的味道。作文更是如此。“承前”主要表现在仍然是新材料作文,内容是在信息时代下如何认知自然与人的关系,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中去阐释 “近”和“远”。思辨性一直是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的一个突出的特征。2014年的“胶片与数码时代”,2013年的“富翁捐款”,2012年的“生活的时代”都是有不同认知的材料可供考生多方位去思考,凡事一个角度切入而又能比较理性思辨的作文都会有高分,从这点看2015年的“感知自然”具有承前的味道。在立意上可以写“在信息时代中人如何更好的认识自然”“感性与理性中的自然美”“远与近的自然风景”等,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对自然感悟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承前”是相同点,如果说到“启后”就是今年广东高作文与往年的不同点,就是思想更加的深邃,内容更加阔远,因为“人与自然”的.命题毕竟涵盖的立意范围和需要学生思考的深度都较之以往要难,其中的“近”“远”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估计学生多数只会从材料中就地议论,难以深刻。但从这点看今年广东的语文作文更体现了过度性,比较前两年的新材料作文话题的具体性和现实性,今年的作文显然抽象了不少,其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里对“近”“远”的理解是作文能否深刻的关键。由于信息化社会中发达的资讯,人们对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便捷的信息交流获得,这各途径就是“近”,然而也由于过多的依赖便捷信息的途径又会缺少了切身的感受,对大自然感知的“远”与“近”不是对与错、好与坏,只是不同的途径而已。
其实,这则新材料作文要写的内容在粤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感悟自然”中可以有所联系,学生应该不太陌生。而所有语文课本中几乎都有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和文段,对自然的感悟不仅存在于课本中,在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对大自然的认识、保护、利用以及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应该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要关心的。“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从来都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实现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怀,这也是高考作文承载的责任和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在立意和构思中要始终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来写,有几个关键词要抓住:大自然、感知、近与远。如果只谈如何保护自然或赞美大自然的美,而忽略了对“近与远”的思考,那么立意和构思就显得会有偏差甚至离题。
【命题点评】
第一,这道作文题,秉承广东省高考作文命题的传统,注重思辨性,不预设观点,让考生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且观点多元化,“电视里看自然,能预测阴晴雨雪,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而亲自"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而“轻点鼠标,能知生物属性,但又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不同方式感知自然,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各有自己的“远”与“近”,当然,这行文的重点在一些转折词语之后。审题立意的区分度不错,从上述角度立意写作,都有道理,综合角度写既要亲近自然,又要利用科技手段为生活和学习服务,也可以。这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然而,可惜,一句“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却使相当多的考生迷失在哲学与文化的谜雾里,让考生陷入了猜谜思维而难以自拔,这是不是就是命题人的意图?不得而知。但如若不信的话,阅卷组评卷时,请再仔细端详,看看考生对此理解得究竟如何?!命题人有意加一个“近与远”,其用意可能是加大辩证思维的力度!但是,加这样的一句,可就远离了现在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了。考作文,应在写作中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思维认识能力,而阅读理解能力已在前面有大量的考试题目,何必再在考写作能力时,外加一环,设置这样的审题理解障碍与过高的审题门槛呢?
第二,这个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明显不能走文学路线,要想写记叙类文章,很不容易构思,也难得高分。不信的话,看看评卷场上有多大比例的记叙类文章!
第三,该题目有点难为考生。题目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很多,电视、鼠标、乐趣、不同的途径、感知自然的远与近,尤其最后一句的暗示很关键,但这却把题目引向了自然的“近”与“远”的哲学意义,难乎哉?不难吗?看看我们考生的本领吧!你不弄这一句,大家还明白,可一写这样一句,就把考生的思维引导到了问题的“玄虚”方面,瞻前顾后,审慎审题者,中上等学生可能就吃亏了!当然,真正"高手"是不怕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命题专家,还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作家与名人学者,要想把作文教学引导好,要真想弄清语文教学的实质问题,就要亲自体验一下"自然"的"学生",否则,你可能就离我们实际的"高中生"很远,总是远处观象,必会只见皮毛,难以接近"真相",那么多普普通通的考生,百分之六十的人连一般本科都上不了,你总是按照自己作家与专家的体验说话,怎么会离"自然"的学生不远呢?对高考题或叹或赞或批或扬,不要仅仅凭个人爱好!不要总以自己的地位对教学实际和命题实际发表不切实际的所谓"真见与高见"!而应该深入实际,给学生上个一年半年的课,有了真正的体验,再说话也不迟!
综上所述,愚以为,这个作文的写作立意可有以下角度:
1.认识自然的远与近;
2.亲近自然(文中应结合对自然认识的远与近来写);
3.多途径感知自然;
4.到自然中去体验,远亦可变近;
5.借助现代科技,好好体验自然;
6.远处亦可"体验"自然,触摸自然的真谛;
7.“书”上得来的“自然”未必“远”;
8.“自然”真相难穷尽;
9.接近“自然”的真相,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