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初中。”
初中老师:“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高中。”
高中老师:“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
大学老师:“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着工作。”
老板:“你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光顾着学习了?"
简简单单的对话却很能反映现实,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其背后隐藏的是一个重大的话题——教育。中国所采取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何为“应试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应试教育”就是应对考试的教育。它对课本非常注重,还有考试大纲、考点等。我们也可以将“应试教育”理解成“硬试教育”刻板、强硬的教育模式,将所有不同形状的物体强硬地变成一样的形状。非常可悲的是将此运用于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上,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损失?就我个人而言,已学习了很长时间,骨子里也已经渗透了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考试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但我觉得从小学到如今的大学,我应对考试的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学习知识的渴望度在逐渐降低。学习本该是件快乐的事,但却经常成为让人头疼的事。我们人生中都经历了几次非同寻常意义的大考:“小升初”、“中考”“高考”。刚进入学堂的我们并没有高低之分,可经历了这三道筛选慢慢地也就被等级化了。考得好的同学被称为“精英”“重点培养的学生”“尖子生”,进入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看似前途一片光明,我想其实他们也不好受吧。削尖了脑袋进入“重点班”,整天处于竞争的状态中,成绩一有下降趋势就有被踢出的危险。反而一般普通的学生倒乐得清闲。大家同为“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回想起如今高考前的段时间,看着学长学姐就能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堆得老高的书本、奋笔疾书、埋头书海的同学们。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笔墨的味道,看到黑板上倒计时由3位数慢慢变成了2位数,1位数。同学们的心也都揪得越来越紧了。仿佛大灾难即将来临。记得班上有一位很努力的同学对我说他天天晚上睡不着,白天吃不下的。家里人也天天陪着睡不好,吃不下。顿时觉得心里一阵悲凉。难道这就是十几岁的我们该过的生活吗?可是我们无力改变,只能硬着头皮挺过这一关。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在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考试中绝对是强者,但在创新能力上、动手能力上却不行。有一次老师提问大家,问钟表表针要绕几圈之后才到几点的问题。中国学生立刻就用公式埋头算了起来,而美国的学生则拿出钟表转起来。这就是教育上的差异。学再多的理论也要付诸于实践,没有强的动手能力,试问空谈知识有何用处。所谓的素质教育无非是纸上谈兵。我们只能希望未来的这种局面会慢慢的改变过来。而受益者则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应试教育不能全面发挥个人的天赋和才能,对个人的成长也不好,对社会的发展不利,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孩子缺乏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和能力。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只有朝着擅长的方面发展,任由其创造才是培养人才的目的和宗旨。人才并非全能,而是在一个领域内有较强能力的人。这才是当代世界需要的人才,才是中国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只有在健全人格上的知识和能力才有价值,才能发挥价值。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中国式教育,为中国未来而不懈奋斗。未来的我们有可能从事教育工作,有可能为人师表,有可能为人父母。对待下一代来说。我们更不能让他们再受到中国式教育的更多影响,而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能力等。只有大家同心协力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不抛弃不放弃才有可能让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我们有义务为之作出不懈努力。每一个制度都是在黑暗中摸索而走向光明的。我们总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新出路。我们始终要坚信未来的中国将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