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电磁感应”是在“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的联系”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

  2、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通过探究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3.知道发电机的原理; 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产生感应电流条件。

三.说教法

  教学策略: 变演示实验为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播放相结合。 采用实验探究法。 辅助于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复习,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从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轻松感受到从生活 到物理。

  1、磁生电 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以设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演示:小吊扇使发光二极管发光 结合图16-35观察电扇内部主要构造:磁体 线圈

  说明磁场和线圈能产生电流(磁生电)

  介绍相应物理概念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什么情况下磁 能生电 ? (设问激发探究兴趣)

  [演示实验]实验器材:蹄形磁体、灵敏电流表、线圈、导线

  参照p52表格顺序进行探究。教材在安排演示实验时特别注重探究的顺序是为了方便学生归纳、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进一步设问)刚才大家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偏转,说明了电流的方向在发生改变,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控制变量

  (二)发电机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 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呢?

  [演示1]把一台手摇发电机跟小灯泡连接起来,当摇动手柄使线圈在磁场中快速转动,观察到什么?

  观察到小灯泡发光.灯闪亮(电流大小在变化)

  [演示2]用电流表换下小灯泡,缓慢摇动大轮,观察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

  这表明发电机发出的电的大小和方向是周期性变化的.

  那么它的构造是怎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动画演示(结合课件动画演示试验,有利于学生更清楚的观察实验现象)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七节的内容,共1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的延伸,也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追及问题。虽然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却蕴涵着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以及抽象、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层次差异较为显著。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能够解方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现实中的问题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但对现实问题的抽象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针对本节课的结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对教材的内容及结构作了适当的处理:

  ① 在新课之前,增加了与追击问题有关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关系的讲解。

  ② 在新课的引入方面,没有按照教材的要求,而是引用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拍、自导、自演的一段录象。

  ③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三、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地合作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同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

  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拍摄的一段录象来展开,再加以延伸,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解决实际问题,再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整节课主要就是围绕这段录象来展开,消除了学生对新课、新知识的抵制心理和畏惧情绪,各个环节的过度都非常自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本节课。同时也体现出了从生活发现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的设计理念。

四、教学目标

  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能够在现实中运用他们。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掌握这种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抽象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抽象、探索、理解与运用,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的模型作用,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探索与交流以及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解决,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悉追及问题中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我一共分成了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巩固、获得新知

  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几个题目,并让学生举手回答:

  ① 兔子每秒跑4,那么它5s跑 。

  ② 兔子4分钟能从比赛的起点跑到终点(全长200米),那么它的速度是 /in。

  ③ 假设比赛全程是1200米,兔子以4/s的速度从起点跑到终点需要 in。

  ④ 以上题目涉及到的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以上四题都是关于路程、速度、时间的`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解决追及问题的前提,只有学生掌握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前面3个小题都是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回答。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是对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一个归纳总结。学生可能会出现2种情况:第一种是总结不出来。第二种情况是出现错误结果。那么我会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纠正,讲解,让学生彻底弄懂。

  2、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材的情境性,要求教师设计具有引导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场景、问题情境,将知识、方法纳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形成生态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情境来导入新课。

  一个镜头

  一个问题: 警察要追上小偷,与什么因素有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镜头是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拍、自导、自演的一段录象。主要是说小明的妈妈被小偷抢了钱包,后来警察出现了,追及小偷,让同学通过录象思考追上小偷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一看到这段录象就会很兴奋,绝大数学生都可能会说与速度有关,少数学生可能会说与距离有关等等,那么在讨论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激情得到了升华,消除学生对新课、新知识的抵制心理和畏惧情绪,顺利地导入新课。

  3、引申提高、发展深化

  在这里,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录象,在老师的提示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抽象出这样一个问题:

  警察追小偷,假设小偷的速度是4/s,警察的速度是6/s, 开始追时,警察与小偷相距300米(出事点距闹市区1000米)

  (1)警察追上小偷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偷时,距离闹市区还有多远?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基于“数学现实”再创造。在本题中,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学生思维,重点应该放在对题意的分析过程,以及利用“线段图”再现题目情境。

  关键在于找出等量关系、和线段图的建立。其中的等量关系包含2个,一个是路程相等,一个是时间相等。

  1、警察要追上小偷,他们所走的路程是相等的。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2、而小偷所走的路程分为2个部分,第一个是警察还没开始追的时间段走的路程,第二个是警察开始追的时间段所走的路程,两段加起来就是总共走的路程。

  也就是说警察跑的路程=小偷先跑的300米+后来跑的路程

  300 4x

  6x

  在这个过程中,蕴涵着数型结合的思想,教学时我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讲解。

  解:(1)设警察追上小偷用了x秒,由题意得:

  6x=300+4x

  解这个方程得:x=150

  因此,警察追上小偷用了150秒。

  (2)因为1000-6×150=100(米)

  所以,追上小偷时距离闹市区还有100米。

  4、当堂训练、应用强化

  这里我设计了2道练习题:

  (1)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

  ① 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

  ② 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

  本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较难的问题。

  (2)育红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①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h.②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h。前队出发1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出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2/h,

  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新课标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进行一个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而练习是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所以,选题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练习来内化知识,让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了解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作过多的指导,只是做了适当、及时、必要的点拨和提示。

  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有以下五个:

  ⅰ、后队追上前队要用多长时间?

  ⅱ、后队在追前队时,后队派了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不停地在两队之间来回进行联络,那么这位联络员行驶了多少路程?

  ⅲ、当联络员第一次追上前队后,往回走,当他和后队相遇时,后队离出发点多远?

  ⅳ、联络员跑第一个来回用了多少时间?第二个、第三个、…?

  ⅴ、联络员一共跑了几个来回?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对于题目的理解、以及本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第一、二、三问,而处在中上水平的学生可能会问最后2个问题。当然前面的问题都不难,很容易就能够解决。对于后面的问题涉及到极限思想,讲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探讨,当然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于他们讨论的过程所掌握的知识。老师所教的知识学生肯定不会完全掌握,还得留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

  5、小结作业、梳理巩固

  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3)、谈谈你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感想?

  主要是通过以下3个问题进行小结。

  在这里我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作业:

  必做题:

  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突然,1号队员一45千米/小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仍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

  选做题:

  给定方程2.5x+2.5(x+2)=55,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编写一道数学问题吗?与同学探讨,并负责讲解。

  (其中的必做题是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主要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后面的选做题是为了让成绩好的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6、预案设计

  在当堂训练应用强化中,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

  提其他问题怎么办

  老师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六、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例题分析、巩固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同时,又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其中,注重学生兴趣、激情的提高。这样做的好处是: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知识,成绩好的也有新的收获,做到了各有所得。

  整堂课主要是围绕一个情境来展开,过度自然。在逻辑思路方面非常合理,层次安排得当。适应初一学生现在所处在的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进步,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