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关于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已经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以及五年级上册的“光”单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热的知识。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是一节实验课,“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要使学生了解液体受热和遇冷引起体积大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利弊,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一些常见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遇冷、遇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习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理解了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另外,“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教学准备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胶塞、试管、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高锰酸钾溶液(红水)。

  3、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的液体。

【六、教法、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将本课的教法、学法拟定如下:

  教法:采用讲——扶——半扶半放——放——收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

  讲: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忆所学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扶: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半扶半放:学生能做到绝不插手,学生不能做到也绝不全部告知,只能提示。

  放: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

  2、放手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其他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收:

  1、收集、整合实验数据、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2、实验结束后给学生收拾、整理实验仪器的时间,培养学生严谨、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七、设计理念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八、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本32页活动一,观察气球皮鼓起的状态来判断两杯水的冷热情况的导入部分,我以前在做这个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如果每个小组都做的话需要太多的气球皮,而且在固定气球皮上不可能每个装置都做得一样,如果只做一组来给学生演示的情况下,顾及到的学生或者能看到的学生不多,这样一开始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会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加上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学生要做两个以上的实验,要填写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单,这也是很需要时间的,所以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保证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决定用另一种更快的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我将导入部分改成让学生“玩”温度计,因为学生在三级下册中已经学习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所以我就预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上盛有少量的不同温度的水的烧杯,一支温度计。让学生“测量”水的温度,看看那组完成得快。因为每组只有一支温度计,学生肯定会将温度计一下放入冷水中,一下放入热水中,深怕自己这组落后于其他组,并会一直观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因为不是每组的两个烧杯的水的温度都完全相同,而且我们的目的不是测量水的温度,所以这时我就把学生的思维从观察温度计的读数上转移到注意温度计中液体的升降变化上来,在让他们对温度计提出各种问题。(如,为什么温度计中的液体放如热水中会升高,放入冷水中会降低等问题)适时讲解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水银是一种液体,遇热后体积变大,受冷后体积缩小,所以我们能测出物体的温度。提出问题,水也是液体,那么水也具有水银的这种性质吗?)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温度计,我们要知道这两杯水的冷热程度又该怎么办呢?我们能根据水银灯这种性质用水来代替水银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温度计装置来证明这两杯水哪一杯的温度要高一些,哪杯水的温度要低一些吗?能做吗?会成功吗?因为前一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在受热过程中的一些变化,(水在受热过程中体积增加)我只需要简单的复习一下旧知识,很多学生能把已学知识和本课联系起来。这时我就适时的导入课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给冷水加热》一课,知道了水在受热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能根据已学知识和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来制作一个简单的“温度计”装置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

  (板书:3、液体的热胀冷缩)

  这样的导入既实现了对已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同时激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顺利的完成了导入部分的任务。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这里,我并没有把实验器材直接发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讨论制作一个简单的温度计装置需要什么材料,为什么需要这些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2也活动2的装置对比所选材料是否能完成实验后,核对实验器材,填写实验记录表一,确定所需材料。在把材料发放到每个小组手中。如果一开始就把材料发放给学生的话,他们就可能会根据图示开始做起实验来,不能更好的知道每个实验器材的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材料:烧杯、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红水”。引导学生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制作一个简单的“温度计”。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水,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学生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

  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

  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实验报告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交代完毕后让学生开始实验,我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呢?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做好实验现象记录。小组讨论后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汇报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记录分析。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学生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板书: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