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3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4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习。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习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习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习能速成,但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平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