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园冶读书笔记2

  《园冶》是我国明代关于造园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计成对造园艺术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如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有系统阐述。无论对我国造园史、建筑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造园设计和景观艺术的实践,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书不仅仅是谈"园子",妙在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环境观,"精而合宜"的建筑观,"随曲和方"的空间观为一体,言简意赅。

  原文系四六文体,读起来却不涩,极富诗情韵味,朗朗上口。再配以陈植老先生多年辛勤而成的注释,确是一本环境营造学科的建筑和环境艺术的专业必读常备书。书中多有妙言警句,如"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巧而得体,体宜因借","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不一而足。有"好事者"乎?《园》中一会耳!

  首先,读《园冶》,要联系中国哲理,尤其是它“无往不复”的时空互涵观念,在中国古代园林与建筑中四维时空观表现得很突出。对比一下中西园林之差别,可以反衬各自特点。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园林之偏爱借景实源于中国画之动点透视法,也就是在时光流逝,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中去体会时空流与生命流的意义。西方园林几何式布局偏爱对景与夹景,在焦点透视中体会空间的深度与时间的停顿(宛如音乐中的休止),与油画照相式的复制世界同出一辙,反映了绝对时空观。

  其次,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一个硬核。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切要四时,何关八宅”,表明他是反对风水术的。所以,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它既不同于英国纯自然的草地牧场式的风景园,也有别于日本抽象自然的枯山水园,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园冶》一书,与其说是一本造园学,不如说是一篇新离骚,充满着古代骚人迁客的悲壮情怀与委婉叹息,这就是计成高出张岱、文震亨、李渔、沈复的原因,也是《园冶》成为奇书的条件。

  计成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为紧要。从篇幅上看,全书讲了不少法式制度,画了不少图样,但重点并不在此。事实上,全书重神轻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箴言,他自称“性好搜奇”,“想出意外”,其人之奇决定了其书之奇。我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理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出入儒、道、佛、玄的实质,理解了他们那种由老、庄、易、禅,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诗肠酒胆所陶冶出来的狂狷人格和无所不在的“书卷气”,我们才能理解计成和他的《园冶》。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园冶读书笔记3

  读完这本书后,被作者的精神所感动,处在战乱时代怀才不遇,但是他的人生我感觉还是蛮精彩的,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写下这本著作。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作为一名初涉入到景观专业的我帮助还是特别的大的,我个人认为计成是一个优雅的造园家,他的文学修养以及艺术修养都很高,他有他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清新脱俗的人物个性。这本书是文言文读起来是有些困难但结合着翻译文来读就很上口了,文章中的句子很优美,书写的不枯燥,读着读着就能自己也开始顺着作者的思想开始想象这个场景会是什么样的。

  《园冶》中不仅仅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观摩,学习思考的造园手法,还有他的思想和灵魂在这本书中,他把他对自然的挚爱融入书中,对后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一定的启示,现代人生活速度很快而忽视了园居生活的乐趣。这本书全面的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的综合性的著作,分别从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配有图片加以系统阐述还有作者工作经验以及一些铺装栏杆门窗的设计样式。无论对我国造园史、建筑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造园设计和景观艺术的实践,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兴造论是全书的总纲,提出了营园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也就是说造园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一般的工匠和园主人,而是取决于能够主持其事的,内行的造园家,主持造园的人与工人的区别在于他是有心窍之人,对基地有所规划,会把建筑体形与庭院组合的恰到好处,对我的启示就是既不能拘泥于型制只顾得体,也非不顾法式只追求合宜。造园不能死板,只要合宜就自然相称而雅致,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园说中又提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也要做到造景要适应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我们在创造山水环境时要给人一种天造地设的感觉,建筑要从属于山水环境。作者在相地中说道要想如陶渊明乘轿子一样游山玩水远观山川之体势,何不效仿谢灵运穿着木屐登山陡壑,近赏山林之形质,这点体现了作者亲近自然思想,这也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正是我们所要改变的地方。

  书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出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园林之偏爱借景实源于中国画之动点透视法,也就是在时光流逝,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中去体会时空流与生命流的意义。作者通过自己的笔为我们所描绘的场所是我所向往的,构建的园林不论是在偏僻处,还是喧闹的城市地都把山水画的意境融入其中,既能闹处寻幽,何必去舍近求远,随兴可以携游。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我感觉他是很随意但又不失科学性的。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事实上,全书重神轻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作者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园冶》中的造园理论、艺术与技法,包括古典宜居环境理念及其实施手法,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联姻,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时代精神恰相暗合,给当下方兴未艾的造园实践提供关照古今的健全精义,有助于防止悖天逆理做法的泛滥,指引景观规划设计走向合情入理的正途,实有教意;对于今人营造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可以提供精神资源。

  《园冶》更多的是使我领悟到作者的造园的精神,自己也会像作者学习,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造园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