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修身养廉洁作文

时间:2021-08-31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该得的财物;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简单来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读书修身养廉洁作文

  知识由学而得,能力由学而成,才干由学而进。反腐倡廉的许多事实证明:学习是防止腐败,树立正气的重要基石。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本领,更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树立廉洁意识。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牌》中:“朕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日廉,不污日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有名。

  陶渊明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当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歌。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污浊的世俗里,依旧洁身自好,不得不说清正廉洁的典范。

  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下来到下一顿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总理规定工作餐的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没人交钱叫饭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擦,把饭汤喝干净,最后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餐桌上的一粒饭粒,他就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总理,您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的,吃得又不够,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期,就不会忘记人们哪!”如此善良,一心为民,勤俭节约的周总理,不得不说是廉洁自律的翘楚。

  然而无论是清正廉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先生,还是廉洁自得,以身作则的周恩来总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爱读书。

  陶渊明先生在所写的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中,便有写道:“闲静少言,不慕容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处充分说明他:不慕容利,清正廉洁的真实情怀个热爱读书的高尚志趣。

  周恩来从小便志气高,12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然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贡献。周总理是当知无愧的榜样,今时今日的我们也理应继承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廉洁,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能以人为镜,省吾身且他人。

  《菜根谭》中说道:“人只一念私贪,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思为藏,染洁为污,坏了一身人品。”意指一个人只要心中出现一点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原本刚直的性格就会变得懦弱,原本聪明的头脑变得昏庸,原本慈悲额心肠会变得残酷,原本纯洁的人格会变得污浊,结果便是毁了他一辈子的美德。

  《诫子书》中开篇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体现修身养性之道,在物欲黄流的今天,细细读来,依旧发轫深省。

  《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足见廉洁一事,早已超出道德评价范畴,事关执政能力与执政效果。当执政者自身端正,下属也跟着行动,反之,终为百姓不齿。

  从那些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知道,读一本好书,修一身正气,养一世廉洁,为人之根本。今天,反腐倡廉,纠治“四风”已经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尽得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