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方法(2)

时间:2021-08-31

地理学习方法3

  第一单元地球

  第一课讲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个看看书就行,知道就可以了,知道人们认识地球的几个重要过程,形状的大小搞清楚,5页的图1.2背会。

  第二课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这个很重要,这个学不好,以后就费尽

  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弄懂就行,7页的图1.31.4背会。经度和纬度,要能在图上,认出是多少度,北纬,南纬,东经,西经用什么字母表示,最大是什么。图1.5一定要背会,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概念和中,高,低纬度要清楚。1.61.71.8都得背。经纬网看看就行。

  第三课地球的自转背背概念就行,但11页的图1.13一定要背下来。

  第三课地球的公转背背概念就行,但16,17页的图1.17和1.19必须背会。

  第二单元地图

  第一课方向,比例尺搞懂就行,23页下面的图背会

  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记概念,记住那6个地形就OK了

  第三单元海洋和陆地

  第一课海陆的分布,记那8个球,会画大洲轮廓图,知道洲和洲的分界线,知道四大洋的面积

  第二课海陆的面貌还是记概念,记38页下面的图,和39页中间的图和35页图3.4

  第三课,还是背概念,和42页的下面那4幅图,和43页的板块图这个经常考,火山和地震带背背,记44也的图3.15

  就这些,4单元不考,其余的都不考,记住这些,要背的一定要背,记住这句话,一定能考好!

  新高一地理小知识之二十四节气

  导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 高考,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地理学习方法4

  1.感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感性知识是指大量的事实材料。

  因此,又可简称为地理事实。

  这部分知识需要同学们记住,因为它是今后学习的基础,是运用地理语言,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技能的关键。

(1)地理名称

  地理名称即地名,具有空间性、量大等特点,记忆时应与地图紧密结合,与其它地理事象及语意、语源联系起来。

(2)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

  它分为数理分布,包括经纬度分布、海拔高度分布等;相对分布,包括海陆分布、坡向分布,以及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等。

  地理分布知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它对认识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有重要作用。

  与地图紧密结合,探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是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有效途径。

(3)地理景观

  地理景观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知识。

  分为自然景观,包括山地、河湖、沙漠、热带草原景观等 初中生物;文化景观,包括工业区、农日、城市、交通运输景观等。

  学习掌握这部分知识,可对周围地理事物进行观察,也可通过看影视、录像、幻灯来学习。

(4)地理演变

  地理演变指地理事务的发展变化过程。

  分为自然地理演变,如昼夜和四季更替、水份循环等:人文地理演变,如人口、民族的演变、农业演变、工业演变等。

  学习这部分知识要和地理景观结合起来,按照时空发展顺序,分阶段、分过程地掌握,不能只抓头尾,去掉腰身。

(5)地理数据

  铁路长度、地区面积、江河流量、南北温差等定量数字和比率数字称为地理数据。

  这些抽象的数字反映着具体的地理事物。

  学习地理数据知识,必须充分利用图表,把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规律化。

  如在学习经济地理时,要注意运用特定的一些地理数据,去分析和掌握各地区的生产规模、速度、差异及其规律。

  地理学习法——串珠成线法

  串珠成线法

【释义】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

  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

  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

  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示例】弄清楚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

  又如,有关气候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形成气候的因素

  地理学习法——比较法

  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

  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

  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地图系“妙招”

一、目标

  1、了解什么是地图和地图的用途。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

  学会正确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距离。

  能识别和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地图与技能。

  3、了解我国在世界地图科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初中物理。

  学会仔细观察,养成良好的。

二、学习要求

1、基本知识

  ⑴知道: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

  图例和注记的作用。

  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⑵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⑶应用:地图上的比例尺进行距离计算。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2、基本

  ⑴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识别经线、经度、纬线、纬度。

  识别常用图例和注记,并能正确填注图例和注记。

  ⑵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运用指向标和经纬线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位置。

3、实践能力

  ⑴搜集城市及旅游点的地图

  ⑵绘制自己住宅的简易平面图。

4、德育要求: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四、学习建议

  1、在掌握地图知识的基础上,要多运用地图。

  2、注意看图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