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作文(3)

时间:2021-08-31

灯作文7

  又到正月十五赏灯时。很幸运,今年我们凑巧在南京夫子庙参观了当地别具特色的灯会。

  暮色之中,远远地望见夫子庙入口处的门楣高大典雅,颇有一番古色古香的韵味,光彩耀人的霓虹灯更为它平添了几分美色。

  进入夫子庙的商业街,到处人山人海,道路两侧进驻了各种各样的商店,有卖明信片的、有卖小吃的、有卖各种花灯的,吸引了一波波游客。虽然游客众多,但大家游览的兴致却丝毫不减,人人脸上洋溢着期待而又开心的笑容。我踮起脚尖,探看着前面的形势,心中不免感觉有些兴奋,恨不得能一跃到最前面去,道路两旁悬挂着盏盏红灯笼,远远望去,好似一条火龙在匍匐前进。

  随着人流,慢慢地我们来到了此次灯会的集聚地——江南贡院。它集历史文化展览与花灯展示于一体,更赋予花灯浓烈的历史气息。迈开脚步,踏入门槛,便看到渗透“仁德、礼仪、人生、正直”这四大思想精髓的精致花灯,旁边还分别配有立体人像,生动逼真,吸引了一大群家长与孩子。在这里,我耳濡目染,沐浴在儒家思想之中,感觉受益匪浅。“咚”的一声巨大而响亮的鼓声传入我的耳朵中,转头望去,是许多孩子在敲状元鼓,我飞奔过去,抚摸着这只鼓的鼓面,把头靠近,仿佛嗅到了古时的气息。走出江南贡院,周围有几棵高大挺拔的苹果树,这上面的每一颗苹果都寄托了父母希望孩子平安的深深的爱。

  远处的灯光,吸引着我们继续前进,最前面便是金陵一条古老的河——秦淮河。河中央卧着两条巨龙灯,它们嘴微张,微微喷出一丝火焰。河面上还悠悠荡荡的漂浮着几条小船,船上似乎有人正在听曲饮酒,好不快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古往今来,这条悠悠的秦淮河寄托了多少诗人深切的思愁。十五的月亮最圆,好似一块大玉盘,她将自己的光辉默默洒向了静静的秦淮河,清幽的河水的倒影中也仍能看见它那别样的的身影。秦淮河的河水缓缓地流淌着,一阵凉风袭来,平静的河面上顿时波光粼粼,好似一个巨大的平面镜,又好似一条动感的丝绸,她就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摇摆着自己的美妙的身姿。夜色中,曼妙的秦淮河、荡漾的小船与观赏的游人组成了一幅优美的赏灯图!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的确是与众不同啊!

  为了应景,在父亲的提议之下,我们还去夫子庙附近的小吃店里吃了甜甜的元宵。当时可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品元宵”,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灯作文8

  夜深了,下了晚自习的大家都只奔宿舍为了早点休息,窗外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也只有路灯还在那眨巴眨巴着那昏黄的眼睛发出微弱的光工作着,默默地为大家照亮脚下的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犹如埋在地下的、树枝产生了果实,却不要求任何回报。

  半夜突然醒来,借着路灯昏黄的灯光,起来上厕所,忽然发现路灯下有个黑色的影子在那晃动着,走近一看,原来是隔壁班的一个同学在路灯下津津有味地捧着书看,他那认真的模样让人难过又心疼。中午的时候别的班同学一起讨论功课,发现了分歧,起了争执“你一个普通班的凭什么说我的思路是错,你的思路是对的,差生就是差生永远也不可能进重点班,更不可能考上大学”。为了白天一句无心的话,竟一个大半夜拿着课本顶着寒风来到路灯下复习。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几乎都能看到一个拿着书本站在昏黄灯光下认真看书的身影,他那认真不服输有样子让任何人看到都不忍心去打扰。最终他的努力给他带来了丰收的果实,学习成绩提高了,也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了一名老师,只要坚持努力地去付出就会有收获的。而曾经那个成绩比他好甚至还嘲笑过他的那个人连一个普通大学也没考上。他通过自己人的努力,收获了丰收的果实。可这中间他会出了多少辛酸又有谁知道呢。也只有路灯,每晚默默地陪着他的路灯,给他温暖、给他鼓励、给他希望照亮他心中的迷惘。

  而今身在慌张人,在这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繁华的大都市,并且每隔几米就有一盏路灯。可这些路灯再美再亮也比不上家乡那盏一闪一闪昏黄的路灯,曾经每晚陪着他一起用功的路灯。但每每看到这些又美又亮的路灯心中涌现出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心情烦的时候、累的时候只要看到它们总有一股力量支撑着他,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家乡的路灯在漆黑的夜晚眨巴眨巴着那双昏黄的眼睛,虽然发出的光是那么的微弱可却像母亲的怀抱一样的温暖;又像甜甜的泉水,让人忘记生活的苦涩,也像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带领我们走向光明;也好比一把钥匙,打开我们心灵的枷锁;又好冬日的阳光,给人一种明间的温暖。

  它为人们守望了四季,却始终抱着“人们的愉快,就是我的报酬”的宗旨。再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那路灯再合适不过了。

灯作文9

  茫茫大海,水手们寻找一盏灯,指引平安抵达彼岸的航道;芸芸众生,世人们寻找一盏灯,点然希望之光照亮生命旅途;悠悠碧空,飞鸟们寻找一盏灯,暖暖描画出回家的路线。

  从古至今,有多少非常之人,因为找到了那一盏灯,而由忧变喜,自衰转兴,反败为胜。

  匡衡自小生活贫困,却嗜好读书,手不释卷。每到夜晚,常因家中无钱买蜡烛而犯难。热爱读书的他无奈之下用小凿子在墙壁上挖了个小洞,借着隔壁邻居家从小洞中投射过来的烛光继续读书,在那一线光亮中,阅读的每一卷书更令他珍惜和回味。博览群书的过程让匡衡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凿壁偷光的故事也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激励着更多一心向学的贫困学子勇往直前。匡衡凿开的是一盏灯,一盏伴随他在书籍中探索、收获的明灯。一束微弱的光,照亮了他未来的路。

  上苍曾经扼住另一个人命运的咽喉。20岁时,从京师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以及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却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被汉武帝蛮不讲理地摁倒在地,蒙羞受辱。司马迁却踉跄着挺着脖梗站了起来,他寻找到了一盏灯,他认清了敌人,看见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向命运与朝廷发出的挑战。随后的几千几万个日夜,历经苦难的司马迁循着这一盏灯开始撰写《史记》。这盏灯让司马迁心中充满力量,不为权势的逼迫而屈服,从而完成了对中国史学和文学发展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史记》。司马迁寻找的那一盏灯在他的心中升华为不屈的精神。

  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防降临的节日。”其实,当一个人站在生命的尽头回首人生旅途时,能有一种过节的坦然与欣喜,那他就是一生无憾,可以无怨无悔含笑九泉。这种功德圆满的感觉也许很少人会有,但作为精神贵族的司马迁应该有。

  对于现在的我们,或许不会再有这样类似古人的经历,但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寻找、向往着这样一盏灯,寻找一盏名为理想信念的灯,因为它照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