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4)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理解文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楼兰这个著名的古城早就被沙漠吞噬,而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依然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它的谜底,一睹它的真面目。

二、略读课文,概述内容情感

  1、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个怎样的地方,并说说你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触。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感触的一句话,并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三、研读课文,感受忧患意识

  1、有水和缺水的罗布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那里去的人感受有何不同?罗布泊发生巨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分析下列两组句子的表达作用有何区别。

  ⑴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一切是人为的!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⑵救救青海湖、月牙泉和所有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3、假如你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四、延伸讨论,拓展环保主题

  1、请你再列举一个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续在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后,要求运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2、在拯救罗布泊的专家讨论会上,请你发言,说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为什么?要求至少说出两点依据。

五、调查研究,宣传环保风尚

  1、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把讨论的有关内容整理成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有理有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撰写或摘录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要求内容明确,语言简洁,醒目突出,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你周围的人进行宣传。

六、小结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古人云: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楼兰留下的人与水的记忆",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不过,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我们也足以担忧,我们留给后人的记忆,将是什么样的历史呢?走过这一片繁华,前面,会是荒凉吗?

  (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如果你愿意,你坚持,每一个人都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