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传统作文(2)

时间:2021-08-31

学传统作文 篇4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历史。为了探求、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我翻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看完后,使我受益匪浅。书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已在我心中播种。她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孔子读书勤奋以至韦编三绝,祖狄、刘琨闻鸡起舞,刻苦勤奋,李密牛角挂书随时随地的读书学习,他们的勤奋刻苦读书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令人们肃然起敬。

  孔融四岁能让梨,黄香九岁知道关爱父母,,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事迹,是人们歌颂的榜样,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些传统美德事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几朵微小的浪花。

  现在,有些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不以为然,这样永远也成不了大器,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吸收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少年,成为品德高尚的好少年,成为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还有一些同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时不时地顶撞父母,难道说他们这就是尊重、孝敬父母吗?做为一个当代少年,我们应该学会自理,注意饮食起居,让自己健健康康的成长,不让父母操心!

  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好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传统作文 篇5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同学们都喜欢上。这位老师精练的语言、从容的教态很吸引我们。尤其是他那漂亮的板书,更是苍劲有力,错落有致,让我们羡慕不已。就在那个时候,我们班的同学掀起了练习书法的热潮??都模仿老师的字体练。直到现在,老师的字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大有取代黑板的趋势。难道板书真的不需要了吗?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配合语言、手势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教学行为或教学工具,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行为,或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板书在我国出现,从京师同文馆的班级授课算起已有140年。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真的已经使板书失去它原来的价值了吗?

  汉字是表义文字,字形本身的意义可以通过书写来表达。因为,书写会赋予汉字灵性,使其传神??苍劲有力的字,如正人君子立于庙堂之上,衣冠庄重,气宇轩昂;潇洒飘逸的字,如行云流水,似一杯香气四溢的香茶,沁人心脾;龙飞凤舞的字,如驰骋挥戈,可让人感受到涧水飞流的酣畅淋漓。语文课的职责是教学生掌握和应用语言文字。如果语文教师都不身先垂范写好汉字,都要靠电脑的话,那我国的汉字还有多少人会一笔一画地去写呢?因此,教师应该板书,应该坚守黑板这一块不大的地方,尤其是语文教师。

  板书虽然简洁,但它既是对讲课内容提纲挈领的概括,又是学生学习的脉络。板书的内容如同一棵大树的树干,各个零碎的知识点就如同树上的片片树叶,学生看板书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将这些知识点连缀起来,形成一棵茂盛的知识大树。此外,学生总有思想开小差的时候,当学生的思维重新进入听课时,一看黑板就可以知道老师现在讲到什么地方了。

  板书的功能还在于它可以制造教学停顿。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身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有意制造“空白”,有意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或者留出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要讲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充满新奇,十分兴奋,但是这种兴奋状态持续过长的话,很容易导致学生视觉疲劳、心理疲劳,抑制学生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此外,稍纵即逝的课件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给学生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而一个好的板书则是一个微型教案,长时间留在黑板上不仅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更便于学生记忆。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突然产生的教学信息,如教师突然而至的一个灵感,或学生颇有深度的一个提问等。这些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动人之处,如不及时在课堂上提取出来,会生出许多遗憾。教师板书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增删,而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随机调整。

  不可否认,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上的使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革命,因而受到许多教师的钟爱,但板书也有很多多媒体无法替代的优点。因此,语文教师上课时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一块不大的黑板。

学传统作文 篇6

  去年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带我走进了晋江市磁灶镇岭畔村的陶瓷博物馆,开启了我研学之旅的第一站。

  “我们这个博物馆,总面积400平方米左右,分为陶瓷展示区和制陶体验区。”刚走近馆内,耳边就传来了工作人员的声音,“这些瓮、壶、碗等生活日用陶器都是早年间从磁灶古窑里烧制出来的,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我们磁灶窑陶瓷在宋元时期可是外销的重要产品之一,曾远销到东亚、东南亚还有东非的肯尼亚呢!”“哇,真没想到,我们晋江的陶瓷这么厉害呀!”我心里不禁暗暗赞叹。

  咦,前面怎么围了一群人呢?我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位制陶师傅正在展示制陶工艺。只见他将和好的陶泥放置于陶车上,转动陶车后,用手按住陶泥,逐渐向上提拉做出陶器形状,然后再用细线割离底部,双手合拢抱离车盘放于木枋之上,一件精美的陶品就初现雏形了。

  看着老师傅出神入化般的手工制陶技艺,我的心痒痒的。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轮到我上阵了。望着眼前这一大团土黄色的泥巴,我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团,黏到托盘上,可那湿漉漉的托盘似乎与泥巴水火不容,任凭我怎么捣鼓,泥巴就是固定不了。哎呀,这泥巴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咦,脚边怎么有个白色的“塑料盒”?我索性一脚踩了上去,托盘竟飞快地旋转起来。一时间,泥点乱飞,急得我手忙脚乱,连忙松开踩住开关的脚,托盘方才停了下来……

  “小朋友,你应该这样……”一旁的工作人员忍着笑,给我做起了示范。学着叔叔的样子,我再次端起泥巴,开始制作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的瓶子终于做好了。它矮矮胖胖的,样子滑稽极了,看起来就像一个长歪了的大冬瓜。

  “当年,村民们制陶是非常辛苦的。”我的耳畔似乎又响起了工作人员的介绍。是啊,这看似简单的制陶其实还真是不简单。

  手捧着我的“大冬瓜”,我不禁佩服起那些制陶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手工制陶技艺闪耀了上千年,为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次研学之旅,真令人难忘!